臺海網(wǎng)10月7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國慶長假期間,眾多市民首次體驗了搭乘高鐵直達香港的暢快之旅。說走就走的旅行,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泉州鐵路交通的快速發(fā)展。
從一天一趟,到一天兩趟,再到現(xiàn)在的每天230多趟;從只能到漢口、贛州,到如今北上至江蘇、上海、天津、北京,南下至廣東、香港,西至重慶、貴州、云南等;從當(dāng)初每天發(fā)送2000多名旅客,到如今每天發(fā)送2.5萬名旅客;從以前“哐當(dāng)哐當(dāng)”幾天幾夜,到現(xiàn)在的“一日達”……泉州鐵路從無到有,從低速到高速,十幾年來的變遷,見證了這座城市的不斷發(fā)展。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近日記者采訪了在鐵路部門工作了34年的泉州火車站黨支部書記吳建武,還原了二十多年來泉州鐵路出行翻天覆地的變化?!跤浾?吳志明

綠皮車給許多老泉州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林勁峰 攝)
回憶 一趟綠皮車下來 臉蒙上一層煤灰
泉州鐵路發(fā)展較晚,第一條鐵路線為漳泉肖鐵路,1958年開始建,三十多年后才建到泉州。1995年,泉州東站(原名泉州站)開工建設(shè),1997年年底建成并投用。次年年底,泉州開通到武夷山客運列車。至此泉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客運列車。后來,又相繼開通了到漢口、贛州的客運列車,每日一趟,還首開了全國農(nóng)民工專列。
“早期的火車是綠皮車,使用的是蒸汽機,車內(nèi)沒有空調(diào),為了車廂不至于太憋悶,車窗都要全部敞開。一經(jīng)過隧道,沿途揚起的油煙、煤灰彌漫,空氣差、噪音大,旅客的臉也要被染色,過了隧道用毛巾一擦全是黑的。”吳建武表示,由于火車在山間穿行,坡度大、隧道多,時速只能控制在五六十公里,平地最快六七十公里。此外,綠皮車上沒有餐車,旅客只能吃方便面。開水都用煤渣鍋爐燒,一次要用20公斤煤炭燒一個小時,旅客才能喝上熱水。
2013年9月26日向莆鐵路開通,受此影響,從泉州火車東站始發(fā)的泉州—漢口K398次列車,當(dāng)年9月23日走完最后一趟車后,9月24日起停運。2014年12月10日,由泉州東開往贛州的5218次列車,最后一次駛離泉州東站。泉州綠皮火車時代終結(jié),泉州東站也結(jié)束了16年的客運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