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皮列車時代的春運
臺海網(wǎng)6月27日訊 據(jù)東南早報報道,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泉州鐵路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印證著時代的進步和變遷。泉州的客運列車從無到有,從只有兩趟普速列車到如今每天200多趟的動車、高鐵,無一不體現(xiàn)著時代的進步。泉州人短時間內(nèi)就接受了動車,客流量上升得非常迅速,目前泉州火車站全年發(fā)送旅客量居全省前三,可以說,動車徹底改變了泉州人的出行方式,咱厝人搭乘動車過上了便捷的生活。
【講述】
[曾經(jīng)]坐20多小時火車去上海 大半天過去車還沒出省
作為地道的泉州人,說起咱厝鐵路的發(fā)展和變遷,泉州火車站副站長李景隆感慨萬千。1995年,他在上海鐵道大學(現(xiàn)已合并進“同濟大學”)求學,泉州并沒有火車前往上海,坐汽車太久,坐飛機太貴,李景隆選擇到福州或廈門坐20多小時的火車。為了趕火車,他要提前一個晚上到福州或廈門住下,因車次少,逢暑運或開學季,車廂里總是塞滿了人,連一個小小的廁所都能擠進10多個人,各種味道彌漫在車廂里,一趟車坐下來讓人非常不舒服。
據(jù)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鐵路歷經(jīng)6次大提速,普速列車的時速從40公里發(fā)展到160公里。“福建多山,列車時速只有40多公里,大半天過去了,火車還沒出福建,真的感覺是‘老牛拉破車’。車又是內(nèi)燃機,沒有空調(diào),只有風扇,經(jīng)過隧道,煙散不出去,每個旅客的臉、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李景隆說,很幸運他上大學期間都能買到硬座票,免去“站車”的痛苦。有一次他的同學從青島上車沒有座位,只能一直站著。剛好兩人同車次,在車上遇到,看著同學站得特別辛苦,他就將自己的座位讓給同學坐一段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