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市石井鎮(zhèn)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們跟老藝師學藝
發(fā)源 南安岑兜村“十家九戲”
高甲戲系以地方戲為主的“宋江戲”發(fā)展而來,后由洪埔在保留“宋江戲”原有鄉(xiāng)土特色和武打的基礎上,將其改造成有戲文故事、有固定曲牌、有特定表演程式的一個獨立劇種。因此,洪埔被奉為“戲祖師”,被列入《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傳記”的首篇。
每逢農(nóng)歷九月二十,來自各地的高甲戲劇團都會派代表前往“高甲戲發(fā)祥地”——岑兜村祭拜“戲公祖”洪埔,并與當?shù)氐睦纤噹熛嗷パ杏懜呒讘蚣妓?,升華戲藝。
岑兜村自古有“十家九戲”(十家有九家從事高甲戲)之說,是名副其實的“戲窩子”。 也正因為岑兜高甲戲師傅的傳習,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高甲戲得以迅速發(fā)展,泉州、南安、晉江、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等地有多達400多個戲班。
高甲戲以明是非、辨善惡、接地氣的戲曲特色,根植于民間百姓當中,深受群眾熱愛。2006年,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4年,岑兜村被認定為高甲戲發(fā)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