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余光中在泉州接受眾多媒體采訪
臺海網12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郭冰德 陳龍山 文/圖)余光中的祖籍在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xiāng)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里寫下了世人熟知的《鄉(xiāng)愁》。
2003年,在寫下《鄉(xiāng)愁》30余年之后,余光中終于踏上了回鄉(xiāng)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圓滿地完成了“尋根之旅”。這次“原鄉(xiāng)行”,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一起回到洋上村,走進余家祖厝、暢游牛姆林、觀賞白鶴拳,積蓄了一輩子的“鄉(xiāng)愁”,終于得到釋放。
2004年9月15日,泉州市參選“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余光中擔任魅力城市推薦人,為泉州成功榮選“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盡心盡力。2012年,泉州永春擬建“余光中文學館”,余光中偕夫人回到永春,為余光中文學館奠基培土。
為了建這個文學館,年逾八旬的余老之前已來過三次,他將自己的一些著作、手稿、照片及海報等捐給文學館,以表心意。2015年11月,位于泉州市永春縣的余光中文學館正式開館,就在文學館開館之前,余老于11月3日寫了一首新詩《五株荔樹》。
詩中,余老表達了自己對永春洋上村古厝的感情,也表達了對父母和自己童年時光的追憶。“1992年至今,我回大陸有60次以上。多次回到永春,有機會就會去桃城鎮(zhèn)洋上村的祖厝看看,古厝后面種著五株老荔枝樹,讓我回憶起兒時和族人爬樹的時光,很快樂。”余光中告訴導報記者,特別是聽到鄉(xiāng)親們說起老荔枝樹能年產數百斤果實時,讓他感覺神奇,魂牽夢縈,遂有感而發(fā),寫成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