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1月13日訊 據(jù)石獅日報報道 明代圖畫中的鐵錨形狀與在石湖港發(fā)現(xiàn)的明代船錨外形接近。
宋元時期,泉州港口繁盛,史稱“三灣十二港”,即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石獅位處兩灣,擁有三港,即泉州灣的石湖港、祥芝港,深滬灣的永寧港,而石湖港最為突出,舟楫成群,千年林鑾渡見證了泉州“海絲”盛景。上世紀80年代,石湖港曾打撈出明代鐵錨,有力印證了當年鄭和下西洋途經(jīng)泉州的史實,而今,在石獅市博物館的努力下,又在一本古籍中找到圖片佐證,更加說明了石獅與“海絲”密不可分的淵源。
石湖流傳的“鎮(zhèn)海神針”傳說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經(jīng)過泉州時,曾到泉州靈山圣墓和城南天后宮行香進謁,有“行香碑”為證:“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到此行香,望靈圣保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
因“三寶公”鄭和的船隊在石湖碼頭停泊過,石湖民眾把當年船隊停泊的那片海域叫作“三寶澳”“三寶溪”。自古以來,蚶江石湖就流傳著關(guān)于“鐵錨”的傳說,據(jù)傳,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船隊停泊在泉州港。出海時,船隊經(jīng)過石湖六勝塔附近洋面,突遇狂風,情況危急,鄭和遂下令將“鎮(zhèn)海神針”投入海中,頓時風波平息。
而石湖村民傳說中的鄭和“鎮(zhèn)海神針”,極有可能是當年鄭和船隊遺留下的一個鐵錨,現(xiàn)陳列在泉州開元寺古船陳列館中。
掩藏在明代圖畫中的印證
1981年,石湖港水域打撈出一件明代四爪鐵錨,錨爪殘長在80-120厘米之間,口徑12-13厘米。錨桿殘長268厘米,口徑17厘米,總量785.3千克,經(jīng)多方面研究,專家認為該鐵錨系鄭和下西洋船隊的遺物。
據(jù)閩南民船關(guān)于海船載重量與錨具的比配公式計算,使用這門大鐵錨的海舶,其載重量當在400噸以上,其規(guī)制之大遠超過泉州港后渚灣出土的宋代海船。石湖古鐵錨的發(fā)現(xiàn),是泉州灣后渚港宋代海船出土之后又一海灣考古重大收獲,為蚶江、石湖在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實證。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今年,石獅市博物館加強對這一明代鐵錨的研究,在一本明代著述上找到了佐證。在1597年羅懋登的著述《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中,有一張船員打造船錨的插圖,其中繪制的鐵錨形狀與在石湖港發(fā)現(xiàn)的明代船錨外形接近,更加印證了鄭和下西洋船隊經(jīng)停泉州的歷史事實,是一項珍貴的史料,這一插圖將在“古泉州(刺桐)史跡”石獅申遺點展示館中展出。
蚶江人開拓航運新時代
從林鑾首航渤泥到鄭和下西洋,當年那“云帆高漲通四海”的壯舉為石獅的“海絲”文化增添了輝煌的篇章,培育了石獅人“敢于挑戰(zhàn),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蚶江擁有悠久的航海傳統(tǒng)和航運歷史,蚶江人面朝大海,開拓進取,繼承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今的石湖港、安通物流等,成為新時代泉州港上的新活力。
李國宏表示,鐵錨看似簡單,卻凝結(jié)著歷史的往事,通過它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當年這偉大的“海絲”故事,和石獅密切相關(guān),增強市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