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1月11日訊 據(jù)石獅日報報道,宋元時期,泉州港口繁盛,史稱“三灣十二港”,即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石獅位處兩灣,擁有三港,即泉州灣的石湖港、祥芝港,深滬灣的永寧港,而石湖港最為突出,舟楫成群,千年林鑾渡見證了泉州“海絲”盛景。上世紀80年代,石湖港曾打撈出明代鐵錨,有力印證了當年鄭和下西洋途經(jīng)泉州的史實,而今,在石獅市博物館的努力下,又在一本古籍中找到圖片佐證,更加說明了石獅與“海絲”密不可分的淵源。
A.石湖流傳的“鎮(zhèn)海神針”傳說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經(jīng)過泉州時,曾到泉州靈山圣墓和城南天后宮行香進謁,有“行香碑”為證:“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到此行香,望靈圣保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
因“三寶公”鄭和的船隊在石湖碼頭停泊過,石湖民眾把當年船隊停泊的那片海域叫做“三寶澳”“三寶溪”。自古以來 ,蚶江石湖就流傳著關于“鐵錨”的傳說,據(jù)傳,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船隊停泊在泉州港。出海時,船隊經(jīng)過石湖六勝塔附近洋面,突遇狂風,情況危急,鄭和遂下令將“鎮(zhèn)海神針”投入海中,頓時風波平息。
而石湖村民傳說中的鄭和“鎮(zhèn)海神針”,極有可能是當年鄭和船隊遺留下的一個鐵錨,現(xiàn)陳列在泉州開元寺古船陳列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