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口述檔案視頻的鏡頭下,你或許可以看到一個長發(fā)飄逸的背影。她是獨立影視編導張俊。2012年考入泉州師范學院新聞系,最初只是為了“去一個海邊的城市讀書”,沒想到泉州雨后的石板路、傳統紅磚古大厝、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古街的市井氣息,后來都成為她留下來的理由。5年時間,她從泉州文化的門外人,變成了能為申遺史跡制作專題片、短視頻的能手。張俊坦言:“說得矯情一點,似乎是在和泉州談戀愛。”
張俊出生在湖北襄陽,一座以三國文化馳名的古城。以前從沒到過海邊的城市,來泉州之后,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她感覺一切都是誤打誤撞,不過還挺幸運的。
上大學時,張俊是班長,喜歡看各類書籍,從中零散地了解到相關的史跡。為了制作和古泉州(刺桐)史跡相關的專題片,她開始在專家們的指導下深入查閱相關資料;為了整理專家介紹的史跡點,她需要提前消化很多《府志》、《縣志》等文字資料;專家口述一個小時,她要整理出一萬多字的材料,長達十五、六頁……“腦海中常常浮現出專家所說的史跡點的狀況。”張俊說,所有的申遺史跡點,她都要逐一去探訪,才能在短片中呈現給觀眾。
最近,張俊還在協助拍攝“泉州海絲文化微視頻”。30個文物點和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各制作一個專題視頻,進行數字化入庫。泉州許多名勝史跡,以及九日山祈風儀典、英都拔拔燈、閩臺對渡等民間傳統習俗,都將容納其中。張俊說,工作一年多,她只回了一次家,甚至都沒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了。
以后,張俊會繼續(xù)留在泉州,從事文化相關的工作和研究。用英語介紹古泉州(刺桐)史跡,寫僑批論文,參與電臺、雜志的主持、編撰……認泉州做故鄉(xiāng),張俊心里覺得,這里既熟悉又親切。她甚至希望,學會閩南話,更好地融入泉州文化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