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一次縣后街
李以健 12月14日 天氣 晴冷
這條街,三十年來,我走了無數次。
它的名字叫“縣后街”。
  
上中學的時候,我經常踩著自行車,馱著吳同學,出來巡視每家錄像廳,挑最好看的香港電影;現在,我經常帶著天南海北的游客行者,掃街逛店,流連忘返,緩緩穿過這條一直在變化的小街巷。
縣后街南接東街,一條緩坡徐徐向北,兩邊都是新建的樓房,各種店鋪靜靜地開著。
行至坡中,右邊立著塊“泉州劫獄舊址”的石碑,由于參與劫獄的先輩中,有一位我關注過的攝影師史其敏先生,所以我對這多少有些關注。史其敏先生的照相館,在原先的譙樓,現在也拆后重建了。
再往前,左手邊是泉州二院的后門,是已經消失的連理巷,因為北宋宰相韓琦和他的生母連理而流傳下來的千年傳說,差不多已經被埋沒了。
后門斜對面,有家“羅記面線糊”。掌勺的大姐,1985年從廣西嫁來泉州,和她老公推著小車,做起了面線糊的生意,后來才有了這家小店。讀書時,我省下點錢,就想來吃他們家的面線糊。清糊加油條就很滿足了!大姐看不過去,有時會給我加半個鹵蛋。她家以前或許不是泉州做得最好的面線糊,但是,她堅持住了那鍋湯,不用味精調味粉。
羅記再往前有家“螞蟻私房菜”,小如同學操持的一家泉州市區(qū)最早的庭院式餐飲店。
稍微一個拐彎,縣后街變窄了,這才是它更原始的風貌。許多小吃店隱身其中,煎包,油條,馬蹄酥,炸棗,包子,煎菜粿。菜攤,肉鋪,地上的草藥攤……一派市井氣息
在巴金先生舊居對面是2011年搬過來的“泉州實驗小學”,以前泉州醫(yī)高專的舊校區(qū)。更以前,是宋代進士江常的府宅,也稱“江厝池”。每天接送孩子的熙來攘往的人群嘈雜聲,校園里的鐘聲讀書聲玩耍的歡笑聲……縈繞在歷史的煙云上。
小巷內,一戶戶人家,小門小臉,但里面都別有洞天。現世安穩(wěn)的生活,不需要波瀾壯闊,不需要風云變幻。一點點陽光,透過樹梢,灑落在古井旁,風吹過,輕輕地晃一晃,就很美了。(記者 周湖健 朱淇齊 胡彥明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