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后街尾:印度教廟宇

白耇廟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從佛教寺廟到道家廟觀,從天后宮、媽祖廟到清真禮拜堂、基督教堂,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筑簡直是隨處可見。然而,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恐怕很少會有人知道,其中不少頗具宗教特色的廟宇竟是藏在古街巷里的。位于縣后街尾和模范巷交界處的白耇廟,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廟內(nèi)的“異教文化并存”
白耇廟的門面并不大,而周圍則皆是生活氣息濃郁的居民區(qū)。一不留神,恐怕就錯過了。站在廟宇外,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兩側(cè)廟柱上“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的對聯(lián)。踏入廟宇內(nèi),迎面而來的則是太極圖案的屏風和寓意著延年益壽的仙鶴圖案,頗有中國傳統(tǒng)道教的特色。再往里走,方能見到這座廟宇的主角——毗舍耶,印度洋山神白狗。除此之外,廟宇的壁畫上的畫像,大多以大象等神靈為主體,凸顯出印度教元素。
據(jù)了解,由于世氏漢化,白耇廟的祀神屢次更換,相對復雜。現(xiàn)中殿還奉祀毗舍耶、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文昌帝。據(jù)泉州文史專家吳文良之子吳幼雄先生研究,認為祀白狗是印度教遺風,如此把狗與中國民間信仰之神祗同祀,即是難得一見的異教并存相互容忍的現(xiàn)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