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的老街就是泉州的老街,雖然昨日繁華已不再,但即便是一塊紅磚和一個窗欞,也依舊能夠承載起歷史的記憶??h后街是一條有故事的泉州老街。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從縣后街頭走到街尾,它不僅能夠為你全景式地還原最真實的泉州民間生活,說不定還能領(lǐng)著你發(fā)掘在此塵封已久的歷史寶藏。這里曾經(jīng)是錫蘭王子“世”家的聚居點,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泉州劫獄”舊事,這里有泉州經(jīng)典古早味“福人頤煎包”值得一嘗,這里還有補鍋達人吳美玉的趣聞……
只要從福醫(yī)大二院北邊后門的小巷子一拐,走一兩百米便進入了縣后街……
縣后街26號:老字號飄香
“福人頤”這個老字號,對于很多老泉州人來說一定記憶猶新。在上個世紀(jì),這個老字號曾經(jīng)牽動著許多人的味覺神經(jīng)。
2000年的時候,這個老字號的鋪子從北門街搬到了縣后街26號,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顧客來來往往。到了農(nóng)歷初二、十六,更是要排長隊等候。
十六年前從北門街搬到縣后街
記者走進這個不太大的鋪子,鋪子被分隔成兩個空間,里面是制作煎包的小廚房,外面靠墻擺放著4張桌子,是顧客用餐的地方。在廚房里,記者一行看到煎包師傅高輝平夫妻倆左手拿皮,右手挑餡料,麻利地包好,放在旁邊的蒸籠里。
得知記者來意后,高輝平一邊做活兒一邊介紹:“我們一家三代人都是從事手工制作煎包、饅頭的工作。我爺爺是天津人,幾十年前隨軍來到泉州開了家煎包鋪,從此扎根泉州。”
高輝平從小跟在爺爺身邊幫忙,久而久之對煎包、饅頭之類的手工制作越來越熟練。1992年,高輝平在北門街經(jīng)營著屬于自己的煎包鋪子。“那時候生意好,最多的時候每天要制作2000多個煎包。”高輝平告訴記者,“后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鋪子的生意也沒有以前那樣紅火。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從北門街搬來這里了。”
承載老街的味覺記憶
鋪子搬來以后,生意雖然不似以前紅火,卻仍然保持著每天1000多個煎包的出售量。前來購買煎包的老顧客說,買他們家的煎包也有十幾二十年了,煎包餡料足,味道始終不變,好吃,也吃習(xí)慣了,就一直來買。
提起福人頤,街坊四鄰大多贊嘆:“煎包還是這家最正宗,有小時候的味道。”店老板謙虛地說:“不用把我們的煎包看得太復(fù)雜,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我們只是保留了傳統(tǒng)煎包的做法,越簡單越好吃。”
一如周星馳《食神》里對美食的詮釋:最好的美食,其實不是五花八門食材制成的佛跳墻,而是那一碗平凡簡單的叉燒飯,“于平凡之中見不凡”才是真境界。
總之,一切都堅持傳統(tǒng)。當(dāng)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被新事物所取代的時候,這種堅持傳統(tǒng)的精神和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就越發(fā)顯得珍貴。
老街里的味覺記憶,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對于生長在這里的人們,更是有著一份難以言喻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