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成祖經常到田里觀察水稻發(fā)育情況
臺海網12月9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帶桂花香的大米,你吃過嗎?南安市樂峰鎮(zhèn)爐山村潘成祖雖然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但自學成才,培植出優(yōu)質晚稻“梅晚1號”,1991年11月通過南安縣科委和農業(yè)局技術鑒定和推廣。2011年秋,他又成功培育常規(guī)優(yōu)質晚稻“夕陽紅1號”,經過農業(yè)部米質鑒定中心測定,確認為“二等食用秈稻品種”。他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止,2013年又培育出天然桂花香大米,米質得到農業(yè)部米質鑒定中心的肯定,各項指標都符合一、二級標準。昨日,記者前往探訪潘老先生,聽他講述培育大米背后的故事。
從蜜蜂傳粉得靈感 培育出桂花香米
“梅晚1號”的培育成功,調動了潘成祖育種的積極性。2008年左右,村里不少人養(yǎng)蜜蜂、采荔枝蜜。同年9月下旬的一天,他在田間發(fā)現(xiàn),有一群蜜蜂一直往返于水稻田與村里的桂花樹,既采晚稻的花粉,也采桂花的花粉。他就根據雜交育種的原理分析:“通過蜜蜂傳粉,晚稻有可能與桂花雜交,那么會不會成為一種天然桂花香的大米?”
一直致力于研究泰國茉莉花香米、黑龍江稻花香米、遼寧省爆米花香米等各種香米的潘成祖,開始對培育桂花香米產生濃厚的興趣。“村里有一二十棵數(shù)十年的桂花樹,桂花開花的季節(jié),剛好晚稻開花。”他介紹,2009年秋季,他特意選擇培育20多年的水稻“夕陽紅3號”做種子,將其種植在育種場里,通過蜜蜂與桂花傳粉,在田間不斷觀察、篩選。等到水稻掛滿枝頭,他就將每一株水稻連根帶土拔起帶回家,選出具有淡淡桂花香的幾株雜交水稻,在第二年重新播種。通過5年時間的精心培育和篩選,他終于在2013年秋季培育出了天然桂花香大米“夕陽香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