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區(qū)沙溪河面上的浮橋
在上世紀80年代前,沙溪河是一派水運繁忙的景象,船只、木排往來穿梭。
當它們行至鋪設在市區(qū)沙溪河面上的浮橋時,守橋人便選擇在橋身適當?shù)奈恢?,依?jù)船只多與少,將連接兩船間的跳板挪開或者用肩膀抬起,待船只通過后,再合攏,供人們渡河通行。這也意味著浮橋必須有專人看護和管理。人們把他們稱為“守橋人”。


▲水運繁忙的沙溪河
解放前,架設于沙溪兩岸的浮橋沒有專項管理資金,守橋人找當?shù)卣賳T要,官員不是推說沒錢或錢沒有撥來,就是讓守橋人自己去收,守橋人只好向過往民眾要米渡日。
解放初期,守橋人有了公家給的固定補貼。補貼的具體數(shù)額,現(xiàn)已無據(jù)可考。但從市檔案館保存的一份文件可以窺探一二。“本縣梅列看浮橋工人除公家給予津貼以外,有過往船只,開一次浮橋還必須多加給予代價,如500元或1000元都可以,由船民自己隨意給付。但是公家的木排及船只不能收款……”由此可見,補貼是不高,但可以對過往民用船只征收500元或1000元(相當于第二套人民幣的5分錢或1角錢)過橋費,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所以,不給錢不開橋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對于這事,原福建省森工局永安專區(qū)辦事處意見最大,他們特地給當時的三元縣政府發(fā)函要求進行處理。
接到函件后,當時的三元縣人民政府立刻派員與梅列守橋人進行談話,提出了解決守橋人待遇問題的辦法:“一月份至八月份因為河水較大,看浮橋較辛苦,每人每月給予80斤大米津貼作為工資,每月4個人看守,每月共需320斤大米;九月份至十二月份因河水較小,工作較輕緩,予以每人每月津貼40斤大米, 4個人每月共需160斤大米,全年計大米3200斤。”按當時一斤大米0.12元左右折算,他們的人均工資每月大概9元~10元。

▲1959年的列西浮橋
每年的洪水季節(jié),守橋人都如芒刺在背,臥不安席。他們緊張地觀察水位,一旦洪水到達警戒線,就必須當機立斷,將浮橋中點連接處拴鐵鏈的活塞用錘子敲開,使浮橋一分為二,迅速地漂流至兩岸。這需要守橋人敏銳的觀察和果敢的決斷,如若延誤時機,當斷不斷,將造成浮橋折斷或被水流沖走的后果。

▲1989年的列西浮橋

▲1995年下洋浮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