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路工人在進行撥軌改線作業(yè)。
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提到鷹廈鐵路,那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代表性的老鐵路之一。對沙縣人而言,更意義非凡——它橫穿縣城中心而過,將城區(qū)一分為二。而承載光榮使命的沙縣站,60年來,成為沙縣絕對的地標和全城人的驕傲。
今年54歲的成進福是原沙縣站站長,他的父親是沙縣站第一批鐵路人,打小,他就聽父親講鷹廈鐵路和沙縣站的歷史。
1952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按國防工程項目提前修建鷹廈鐵路。1955年2月21日,王震將軍率領13萬鐵道兵主力部隊和江西、福建青年筑路隊,僅用22個月就將鐵路從江西鷹潭鋪到了福建廈門。
當時設備簡陋,物質(zhì)匱乏,職工們住的是簡易房,吃的是干飯就咸菜,喝的是山澗水,終日與深山密林相鄰,與鋼軌汽笛相伴。
1958年1月1日,鷹廈鐵路穿越閩山贛水,正式運營。從此,不僅終結(jié)了福建沒有鐵路通外省的歷史,而且對改善我國東南沿海戰(zhàn)略態(tài)勢起到了巨大作用。
鷹廈鐵路由南昌鐵路管理局接管,沙縣站屬于永安車務段管轄。
“以前沙縣站很小,也很簡陋,站房是木頭瓦片房,候車室里只有幾條木頭長凳。候車室前的小廣場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濘不堪。” 在鐵路邊長大的成進福回憶說。
火車進站要看信號,過去用臂板信號機。木頭做的臂板長約一米,寬25厘米,尾部兩個圓形的外表示鏡,裝有紅綠兩色玻璃。白天,火車司機根據(jù)臂板的不同位置判斷,水平為停止,傾斜為通行;夜間或視線不清時根據(jù)不同顏色的燈光判斷,紅燈為停止,綠燈為通行。
為了讓司機看清,工作人員在外表示鏡上掛上三盞煤油燈,通過旋轉(zhuǎn)臂板,將不同的顏色的玻璃對準煤油燈,借燈的亮光把對應的顏色反射出來。遇到刮風下雨,煤油燈滅了,信號工人就要登高爬梯把煤油燈點亮。
原沙縣站調(diào)度員陳家榮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父親陳學龍曾在沙縣站當黨支部書記,兒子如今是向莆鐵路三明北站的業(yè)務骨干。每一年春運,陳家榮都印象深刻:“以前火車票一票難求,候車室里人頭攢動。高峰期,一天經(jīng)停的客貨列車有70多趟,車皮也是供不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