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醒】三明警方近期破獲系列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30余起,涉案價值500余萬元

4月22日,市反詐騙中心聯(lián)合永安刑偵大隊在廈門抓獲一名臺灣籍詐騙犯罪嫌疑人李某豪(男,42歲,臺北市人),扣押涉案筆記本1臺、手機3臺,銀行卡7張,凍結贓款58萬余元,破獲系列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30余起,涉案價值達人民幣500余萬元。

今年3月以來,我市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市局刑偵支隊和市反詐騙中心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人員進行重點研判。反詐騙中心通過對近期發(fā)生的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進行串并,結合涉案銀行賬戶的分析研判,成功串并出市區(qū)、永安、將樂、沙縣、清流等地30余起同類案件。市反詐中心立即與永安刑偵大隊成立專案組,通過深入偵查發(fā)現(xiàn)臺灣籍人員李某豪有重大作案嫌疑。專案組經過10余天的連續(xù)奮戰(zhàn),在獲取了嫌疑人的活動軌跡和具體落腳點后立即趕赴廈門,于4月22日9時許在廈門將其抓獲,并凍結其名下涉案金額58萬余元。經訊問李某豪供述了其作為“取款手”于2016年11月起多次幫助臺灣籍詐騙團伙轉移詐騙所得贓款的犯罪事實。

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涉案工具
警察蜀黍教你防范冒充“公檢法”詐騙
遠離詐騙
請大家牢記
“三不會”、“四大漏洞”、“五點注意”!
一、四大漏洞
1.假身份
本案中,騙子將公檢人員的身份都冒充了,先是“通州分局值班民警”,再到“陳隊長”,最后到“通州區(qū)檢察院陳正主任”。
實際上,公檢法三機關不可能同時審理一個案件,三機關之間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各自獨立辦案,更不會互相之間轉接電話給當事人。
2.假文書
本案中,向女士收到的法律文書叫“刑事拘留批捕令”、“資產管制凍結令”。
實際上,并沒有上述文書。辦案機關針對人身強制措施的法律文書主要有拘留證、逮捕證,針對財產措施的法律文書有查封、扣押、凍結財產清單。同時,對人的措施和對財產的措施不會出現(xiàn)在同一個文書中,而且所有的法律文書都不會有個人照片。
3.假機關
本案中,向女士通過QQ收到的法律文書,發(fā)文單位是北京市通州區(qū)人民檢察院,制文單位卻是北京市通州區(qū)中級人民法院執(zhí)一庭,用印單位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最高人民檢察院。
實際上,正規(guī)法律文書的發(fā)文單位與制文單位、用印單位應當是一致的。而且請注意,沒有北京市通州區(qū)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各區(qū)縣是不設中級人民法院的。同時,也沒有北京市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就一個最高人民檢察院。
4.假職權
本案中,“陳檢察官”威脅向女士說,公安機關將要給她斷電斷網,而且有可能被判15年。
實際上,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沒有斷電斷網的處罰權。檢察院享有批準逮捕、提起公訴,提出量刑建議權,但最后的判刑由法院依法作出。
二、三不會
1.不會讓您掏錢
檢察官受理案件后,可能會通過電話方式向您復核證據,但絕對不會讓案件當事人向檢察院或者辦案人員交錢、轉賬。
2.不會通過網絡社交軟件送達法律文書
檢察官送達法律文書有著嚴格的程序規(guī)定,絕對不可能通過QQ或者微信的方式送達。根據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送達法律文書,應當由本人簽收,本人不在的情況下允許家屬或者單位的特定人員代收。因此,您收到的法律文書應當都是紙質版,而不存在電子版的。
3.不會辦人情案、金錢案
《北京市檢察機關辦案守則》明確規(guī)定,不準為犯罪嫌疑人、關系人及其親友打聽案情,通風報信,泄露案情和辦案機密。也不準為犯罪嫌疑人向執(zhí)法機關、案件承辦人或領導說情、拉關系、找門路。凡是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情況,辦案人員都會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留痕,有據可查。
三、騙術大揭秘:僅需三步
1.第一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騙取信任
騙子事先通過網絡購買個人信息,分工合作,先電話告知被害人的手機卡、銀行卡等方面存在問題,后將電話轉接至“司法機關”。
2.第二步:編造罪名,恐嚇、要挾
騙子會編造一個罪名,讓被害人誤以為自己卷入了一個重大案件,隨時可能被逮捕、拘留,或者面臨重大財產危機。為了增強恐嚇的效果,騙子還常常利用事先獲得的被害人信息,制作虛假的法律文書,通過網絡讓被害人查看。
3.第三步:提出要求,轉賬匯款
利用被害人恐慌的心理,提出建議,聲稱按照自己的指示操作便能免遭大禍。此時,騙子便會以辦案為名,讓被害人將自己銀行卡內的資金轉到指定“賬戶”,進行所謂的財產調查。
四、牢記五點
1、遇事要冷靜,請相信司法機關,不可能僅憑一通電話就對您采取不利措施。
2、切勿輕易向陌生賬戶轉款,牢記司法機關是不會通過電話讓您轉賬掏錢的。
3、向熟悉法律的親戚朋友咨詢。
4、利用網絡搜索相關案件信息。
5、保存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此提醒廣大市民,守護好“錢袋子”,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和公檢法機關執(zhí)法辦案程序,在接到此類電話時需多方核實,對于需要提供個人信息、涉及資金操作的電話謹慎對待,對確屬電信詐騙的可以及時與公安機關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