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2月7日訊 2月5日,三元區(qū)忠山十八寨舉行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傳統(tǒng)永興庵廟會、踩街、百桌宴以及打米粿品嘗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讓賓客充分領略千年古寨魅力四射的民俗文化。
民俗踩街
大年初九在當?shù)匾饬x重大,家家戶戶恭請菩薩回宮,無論在外游子,鄰村居民都會聚集一處,祈愿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千人宴
百桌長街宴,千人慶新春。
十八寨歷史悠久,古風淳樸。相傳舊時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個寨子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F(xiàn)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磚雕石刻、牌匾楹聯(lián)舊態(tài)斑駁,卻依然精美。
輕輕地走近,甚至可以聞到空氣中若有若無的木頭腐朽時潮濕卻略帶甘甜的味道。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礫,都堅守著這片古村獨有的記憶。
蜈蚣街
“蜈蚣街”建于元代,長近一華里,從遠望去,象蜿蜒在村街上的一條大而長的蜈蚣, “蜈蚣街”在國內(nèi)非常罕見,故有“天下三條半,忠山有半條”之稱。街邊周圍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居,既有商家鋪面,也有宗族祠堂,至今仍可以看出當年的繁華。
永興庵
始建于唐朝會昌元年(公元841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忠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該庵占地150畝,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是三明市區(qū)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
楚三公祠
建于清同治(1862—1874)年間。它是閩西北稍微有地位、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有一定文化底蘊、一定長者地位的人所建的房屋,是閩西北典型的古民居。當你踏進那其貌不揚的大門,門內(nèi)那耗費七年且獨一無二的木雕,會讓你對先人的智慧和手巧無比的崇敬!!
石浮橋
此橋從橋墩、橋梁、橋面直至橋欄都是用粗鑿的長方體條石或石塊粗砌而成,最有特色的當屬其橋墩,其形尤如高翹的船頭,整座橋梁平架在這三個船形石橋墩上,遠遠望去,好似一座浮橋,故而當?shù)厝怂追Q其為“石浮橋”,此橋系元代所建,造型國內(nèi)少見,稱得上是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