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尊掌中木偶“小仙女”,輕盈拋起的彩帶飄逸多姿;
最后,數(shù)十名武僧吶喊武出少林拳術,現(xiàn)場拳風呼嘯;
拍胸舞者跳起粗獷豪放的“東方迪斯科”,濺起舞臺水花一片……
250余演員共舞 開場盡展泉州非遺魅力
“開場舞由泉州13個單位、250多名演員合作完成,是泉州分會場節(jié)目中演員最多的!”開場舞節(jié)目導演、泉州市藝術館副館長丁聰輝介紹,開場舞共編排了兩個版本,都凸顯了泉州的非遺特色,盡展泉州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惠安女、蟳埔女、擲鐃鈸、泉州刣獅、嗦啰嗹、南少林武術等非遺項目魅力。
梅花獎得主領銜文都藝苑春滿梨園
山海懷抱的閩南大地,是花團錦簇的戲曲大觀園。晚會現(xiàn)場有兩個節(jié)目,分別展現(xiàn)典雅清麗的泉州梨園戲和亦莊亦諧的高甲丑行。
傳統(tǒng)梨園樂曲悠揚響起,“二度梅”獲得者曾靜萍領銜,梨園戲演員款款上場,蝶步鶯聲,舉手投足,細入肌理。“十八步科母”群舞素雅別致,文都藝苑春滿梨園。
另一個節(jié)目中,歡快詼諧的高甲音樂,引出泉州高甲“群丑鬧春”。梅花獎得主陳娟娟領唱,“傀儡丑”“公子丑”“家丁丑”“家婆丑”競相獻技,妙趣橫生。
這兩大節(jié)目是由著名導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呂忠文編導。他告訴記者,高甲丑行的節(jié)目,聚集了大泉州各地的高甲戲演員,是高甲丑角藝術的一次探索、研究和展示。
南音“碰撞”交響 迸發(fā)出震撼效果
錄制演出中,恢宏大氣、旋律優(yōu)美的南音交響專場節(jié)目令人印象深刻。婉聲簫音化作無盡遐想,而交響樂所特有的磅礴氣勢,巧妙地融入南音古樂里,令人叫絕。
這個由著名作曲家王丹紅創(chuàng)作,由泉州南音樂團和泉州交響樂團聯(lián)合演繹的節(jié)目,為古詩賦新韻,集合了阮、南音琵琶、洞簫和現(xiàn)代交響樂器,讓音樂從單線的清麗之音過渡到多種樂器的綺麗多彩。
泉州南音樂團副團長曾家陽說,王丹紅多次來泉州采風,在聽了大量南音樂曲后,進行樂器的重新編排,以律動化的伴奏音樂形式將古老南音歌曲化。
濃濃年俗味撲面 非遺技藝精絕引驚呼
在主舞臺的背面,“泉州年俗”展區(qū)內(nèi),各色古早味泉州小吃香氣四溢,傳統(tǒng)手工藝匠人紛紛攜絕活亮相。
非遺項目“火鼎公火鼎婆”第三代傳承人、今年50歲的吳潤珠,非遺項目泉州(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市級傳承人黃雪玲,出身錫雕世家的楊峰峪等,在現(xiàn)場展現(xiàn)精湛技藝,令人驚嘆。
▲戲曲晚會年味十足,演員們?nèi)滩蛔『嫌傲裟睢?/span>
福建日報微信 綜合 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全媒體記者 蕭鎮(zhèn)平、中央電視臺、福州新聞網(wǎng)(fzxww83762780)、福州日報(fuzhouribao)、福州晚報(fuzhouwb)、東南早報(dnzb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