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脫胎工藝修繕器皿,他想讓大漆融入生活
脫胎修繕師吳啟彬帶來的一組九件建盞,是用脫胎工藝成功修復的,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獨特的修補技藝處理,使得這組建盞更具有歷史感。
“以前做器皿修復不是做這種苦澀的感覺,都是平光亮光這樣的,只知道把缺的那塊做得精致,卻忽略它的整體性,特別跟老盞一比,就感覺少了點什么。一個器物分天地,圈足是地、口沿是天,我就給它取名補天,賦予它一些故事,有種粗糙石制的味道。”吳啟彬說,大家都認為漆器是一種裝飾品,它的功能性慢慢被忽略。希望通過他的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到,大漆也有實用性,可以融入生活。
吳啟彬原來從事廣告業(yè),一次機緣巧合,他跟隨福州民間漆藝師學習脫胎漆藝器物修繕,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四處拜師學藝。
在不斷地摸索中,他發(fā)現(xiàn),脫胎工藝黏性強,可以和別的材質(zhì)器物一起黏合、修繕,成為一個新的器皿。于是,他和好友一起開設“還物工坊”,開啟漆藝匠人創(chuàng)業(yè)之路。
“我的工作更多是在殘損工藝品再加工上,借助傳統(tǒng)漆藝進行原創(chuàng)修繕,例如修繕處添加荷葉褶皺效果、用金粉畫出銀杏葉……”吳啟彬說,以前很少人利用脫胎工藝去修繕別的材質(zhì)器皿,為了延伸創(chuàng)新,他不斷嘗試,比如用脫胎工藝修繕瓷器、紫砂。目前最成功的就是將殘損的建盞與脫胎一起修復,最近還在試驗玻璃與脫胎的結(jié)合。
在他看來,建盞、瓷器、大漆都屬于歷史比較悠久的文化,應該結(jié)合在一起。但修繕之前,要充分了解材質(zhì)。“很多人認為水漆如漆似膠有黏性,但大漆有些配方是不一樣的,需要充分了解。陶器也好,瓷器也好,性質(zhì)不一樣。漆本身有一定黏性,但這種黏性不足以把不同材質(zhì)很好地粘接在一起。”
探索利用脫胎漆藝修繕器皿這條路,吳啟彬走得很艱辛。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年,因為制作脫胎用的大漆含有一種刺激物,經(jīng)常導致皮膚過敏。但憑著對于這項技藝的熱愛,他強忍身體的不適堅持了下來。
看似簡單的脫胎漆藝修繕,卻是個良心活,需經(jīng)過修補缺失、填漆、打磨等至少39道工序,這還只能算作是半成品,還要施以打磨、髹飾研磨、紋飾等,最后成為一件絢麗多姿的脫胎漆器工藝品,往往需要3個月之久。
“經(jīng)常一天花在修繕的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修修補補的日子雖不華美,既然選擇了,此生無怨無悔。”吳啟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