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一座造價被夸張了1000倍的中國古橋——泉州洛陽橋”的微信推文引發(fā)廣泛關注和討論。焦點鎖定為北宋名臣、書法家蔡襄《萬安橋記》里“靡金錢1400萬”的表述。這“1400萬”是1400萬兩白銀,還是1400萬文銅錢,或者是1400萬貫(緡)銅錢,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洛陽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 (陳起拓 攝)

碑刻上寫著“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沒有明確單位。
推文“炸場” 一千四百萬兩白銀說法遇“打假”
“關于洛陽橋,一直流傳一個荒誕的說法,那就是關于此橋的驚人造價——白銀1400萬兩。筆者曾兩次游覽洛陽橋,碰到的當地導游都是如此解說。在微信上查閱洛陽橋相關文章,很多也是如此表述。”這便是“一座造價被夸張了1000倍的中國古橋——泉州洛陽橋”這篇微信推文的由來。
推文作者何勇列舉北宋仁宗朝財政收入、蘇東坡一家開支、北宋主要貨幣等證據,直言洛陽橋造價1400萬兩白銀根本不可能。他提出,“蔡襄所謂‘金錢’,也就是銅錢……所以‘金錢一千四百萬’就是銅錢1400萬,單位沒說,就是默認基本單位‘文’,即1400萬文,也就是14000貫,折合白銀約為一萬四千兩(或者略少)”。
該篇推文評論區(qū)隨后成了“辯論場”。網友“林”留言稱,“宋朝并沒有廣泛采用白銀作為日常結算的貨幣,‘金錢一千四百萬’說的就是銅錢”,但其沒說清銅錢單位是“文”還是“貫”。網友“振煌”推測“應該是1400萬貫,古文常說家財萬貫,不說家財百萬文的”。網友“飛傾城”則表示,“一千四百萬錢,一千錢一兩銀子,也不可能那么便宜”。網友“晨楓工藝”舉例說,“港珠澳大橋造價1200億元,深中通道大橋造價500億元……彼時的泉州為東方第一大港……勿以當代人的思維去看待古人”。網友“月亮是我家”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那個時代能在海上建造石橋是一項很宏偉的工程,相當于現在建造港珠澳大橋一樣,數百年以后人們知道當年港珠澳大橋建造費是1200多億元人民幣,他們也會說不可能,這么簡單的工程最多就1200萬元,因為那時候科技已經高度發(fā)達了,海底隧道工程已經很普遍了,對貨幣價值的理解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隨后,記者聯系了推文作者何勇本人,他是一名中學物理老師,因喜歡古橋,兩次來泉均到訪洛陽橋。他表示也沒想到推文發(fā)出后引發(fā)這么多人關注。之后,他又對推文內容進行了補充,分析了洛陽橋1.4萬貫造價的可能性。
資料“打架” 換算成白銀的說法頗“吃香”
記者在百度等平臺搜索“洛陽橋造價”,發(fā)現大量旅游攻略和自媒體文章都稱洛陽橋花費1400萬兩白銀修建,不少文章標題還帶著“洛陽橋建了900多年,花了1400萬兩白銀,至今還在使用”這樣的類似表述。
記者也查閱了部分談及洛陽橋的史料和著作,說法各不相同。其中,明萬歷版的《泉州府志》和1999年版的《泉州市志》中雖都有洛陽橋的記載,但未提及具體工程造價。鷺江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的《泉州游記》第26頁刊登了曾被譽為“泉州通”的陳泗東的《洛陽橋三絕》一文,文中提到“所費一千四百萬錢(約合一萬四千多兩銀子),全是人民自動捐助的”。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蔡金發(fā)著的《蔡襄傳》第203頁中稱“蔡襄說:建橋‘靡(即投下或花費)金錢一千四百萬(貫),求諸施者’。臺灣一位學者說,可折合白銀一萬四千兩”。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程民生著的《宋代物價研究》第398頁中有“‘……靡金錢一千四百萬’,造價14000貫”的表述。此外,一份標示“內部資料”的導游詞中關于洛陽橋的介紹有“……耗銀一千四百萬兩”的說法。
專家探析 貫(緡)成熱門候選單位
陳德杉是泉州臺商區(qū)洛陽鎮(zhèn)退休老干部,三十余年如一日守護洛陽橋,擔任義務講解員??吹胶斡碌耐莆暮?,他也加入了尋找蔡襄留下“謎底”的隊伍。他坦言,早年從網絡資料中看到“1400萬兩”的說法,就引用了。他希望這次推文引發(fā)的討論能讓更多人關注洛陽橋。
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唐宏杰表示,根據對歷來碑刻的研究,宋代大型工程計算造價時,一般用“貫”作為單位,所以“一千四百萬”后面的單位應該是“貫”。他解釋,大型工程不可能用“文”做單位,就像現在一座橋的造價以“億”計算,如果用“元”,后面要寫很多零,而當時工程通用的適中計量單位是“貫”。此外,他說常見宋代碑文中有“貫”和“貫足(陌)”之區(qū)別。因宋代“官陌”規(guī)定“一貫等于770文”,若洛陽橋碑文中為“貫”,則指官陌,那么其實際折合價值應為1070萬貫。同時他提出,白銀作為主要貨幣登上經濟舞臺是在明代中期,當時隨著海外大量白銀輸往中國,南方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碑刻中才出現白銀的記錄。原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陳鵬鵬和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黃明珍也持相同看法。陳鵬鵬認為,這么大的工程造價不可能用“文”作為單位,應該用“緡”;黃明珍則認為應該是一千四百萬貫或者一千四百萬緡,因為宋代較少用白銀,明代才流通白銀,既然沒寫單位,就該是當時通用的“貫”或“緡”。
記者查詢得知,緡和貫都是銅錢貨幣計量單位,通常等價,一緡或一貫為1000文,兩者在具體使用中存在朝代差異與語境區(qū)別。
一位不愿具名的“泉州世界遺產講解員”表示,其根據《宋代物價研究》《兩宋貨幣史》和《中國貨幣史》三本書得知,北宋仁宗時期,南方工人一天工錢一般為40文至50文,而洛陽橋在當時的工程量可與現今港珠澳大橋同級,若是只有一千四百萬文銅錢,根本不夠支付工錢,更別說其他費用了。
記者綜合采訪后發(fā)現,大家一致認為宋朝時白銀并非主流貨幣,一千四百萬兩銀子的說法站不住腳,但銅錢一千四百萬的單位究竟是文還是貫(緡),各方說法仍在“PK”,謎底還等著大家一起揭曉。
來源:東南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