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位于閩侯縣上街鎮(zhèn)榕橋村的千年古橋十四門橋修復工程完工。這座建于宋元豐二年至八年(1079至1085)的古橋,將繼續(xù)作為旗山可溪(溪源溪)兩岸的交通紐帶。
十四門橋。
十四門橋長約100米,橋面寬約1.8米。全橋橫跨可溪,東西走向,為石構平梁橋,因橋有13個船墩,水從14個橋洞流過,故名“十四門橋”。舊時,鄉(xiāng)人在橋頭種植榕樹,故該橋也稱“榕橋”。
1989年,十四門橋被列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十四門橋被列為第十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十四門橋入選福建省河湖文化遺產。
2023年9月,十四門橋在洪水中受損。閩侯縣迅速組織相關部門,對古橋的災后狀況進行全面勘察,并研究了修復方案,去年9月啟動修繕,主要內容包括河道清淤、圍堰排水、橋墩基礎重建、橋墩砌體修繕、橋面修復等。
據(jù)介紹,十四門橋橋底被大量泥沙覆蓋,施工人員首先需要對坍塌的橋體及河道內的淤泥進行清理。由于水下修橋難度極大,他們不得不在第五到第八橋墩之間用沙袋進行局部圍堰后抽水。隨后,采用松木進行壓樁,并盡可能壓入河床底部,以穩(wěn)固橋基。
此外,本次修復所需的4條大花崗石均為定制款,每條都重達數(shù)噸。然而,由于河岸和河床底部落差較大,加上河床底部泥沙松軟、常水位較低,吊車無法吊起橋面石梁并運送至橋梁塌陷處進行施工。
最后,施工團隊決定在枯水期利用洪水帶來的泥沙在河床上填充出操作平臺。平臺建成后,他們使用吊車將施工機具從岸上吊至河床中,再將一整條石梁吊至操作平臺進行安裝。就這樣,在歷經重重困難后,十四門橋終于迎來新生。
據(jù)了解,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近期將組織省市古建專家,對十四門橋的修繕工程進行預驗收。未來,上街鎮(zhèn)還計劃以古橋為核心,串聯(lián)周邊溪源宮等景區(qū),發(fā)展文旅產業(yè),推進鄉(xiāng)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