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情侶在交往期間,彼此轉賬皆以百萬元計。分手后,他們因這些“情債”而產(chǎn)生了糾紛。近期,鼓樓法院調(diào)解了這樣一起標的額高達400余萬元的民間借貸案件。
2023年8月,李女士與張先生發(fā)展為情侶關系。交往期間,李女士通過銀行及微信、支付寶等方式向張先生陸續(xù)轉賬600余萬元,張先生亦向李女士陸續(xù)轉賬200余萬元。2024年底,二人感情破裂。隨后,李女士以民間借貸糾紛訴至鼓樓法院,訴請張先生歸還400余萬元。
拿到案卷后,張黎明法官察覺到,該案并非一起簡單的民間借貸糾紛。首先,李女士所主張的600余萬元中,有200余萬元系轉至案外人名下賬戶,且無直接證據(jù)證明該200余萬元的轉賬受張先生指示。其次,轉賬中僅有200余萬元可根據(jù)雙方微信聊天記錄明確是張先生向李女士的借款,李女士無充分證據(jù)證明其余款項的性質(zhì)。
此外,張先生對李女士所主張的雙方之間系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予以否認,辯稱案涉款項系雙方共同生活所發(fā)生的支出以及部分贈與。雙方意見分歧巨大。
張黎明法官數(shù)次約談雙方當事人。他向李女士釋明,她主張的借款中存在轉到案外人名下賬戶的款項,她若堅持以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主張該筆款項返還,可能面臨舉證不能的不利法律后果。
另外,張黎明法官向張先生表示,李女士向他的大額轉賬已經(jīng)超出一般情侶共同生活的必要性以及超出一般贈與的范疇,他所主張的共同生活支出以及贈與能否成立亦有待考證。
回顧感情經(jīng)歷,并正視這些轉賬背后的復雜動機后,雙方均同意協(xié)商解決糾紛。張黎明法官隨即組織雙方對賬。在法官的主持下,雙方最終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由張先生向李女士償還300萬元。(記者 林春長 通訊員 劉智坤)
來源:福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