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僅僅是傳聞,但有細心的顧客說,9月中旬以來,原本打折力度最大的日化產品優(yōu)惠活動減少了,優(yōu)惠幅度也大不如從前。而這樣的現(xiàn)象被他們認為是漲價的信號。在得知日化品可能要漲價的消息,不少消費者還是很淡定。有人給記者計算說,一袋2600g的洗衣粉,三口之家可以用上一個月,價格如果從16.5元上漲到18元,一個月多支出也就是一塊多錢,對生活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那么,究竟?jié)q不漲,什么時候漲?具體漲多少?記者在聯(lián)系多家日化企業(yè)時,并沒有得到明確的漲價通知,但業(yè)內專家告訴記者,原料價格上漲,利潤壓縮,是目前日化企業(yè)面臨的生存困境。有人粗略地算了一筆賬,4年前,也就是2008年,生產一噸洗衣粉,原料成本大約在3000元。第二年,成本上漲了10%,達到每噸3300元。而到了2011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增幅高達30%。而今年,生產一噸洗衣粉則需要花上5000元的原材料費用,和4年前相比,原材料上漲幅度接近70%。某日化企業(yè)部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一方面原材料價格呈現(xiàn)階梯狀向上遞增,而與此同時,產品的零售價格相對固定,日化企業(yè)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
成本急劇上升的壓力,看來正成為企業(yè)不可承受之重。但是不是面對成本上升,日化企業(yè)只有漲價這唯一的出路?“當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時,企業(yè)選擇直接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并不合適?!敝袊ù髮W劉繼峰教授認為,企業(yè)提到的成本原因,并不是漲價的理由。和一年半之前的那次日化企業(yè)集體漲價傳聞相比,這一次的漲價風波中,目前還沒有日化企業(yè)站出來,給予肯定的回應。雖然沒有確定漲價,但是這些傳聞足以幫助企業(yè)消除部分庫存。劉繼峰教授指出,這些信息,已經間接幫助企業(yè)賺取了利潤。比如說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是不是以后真的要漲價,他的一些選擇自然會多囤積一些產品,甚至有的消費者把一年需要的產品都買回來了,如果這樣的消費者會很多很多的話,企業(yè)無形中就賺取了常規(guī)情況下所賺不到的先期利潤。
去年3月,日化用品集體漲價消息傳出,很多消費者去超市搶購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眼下,傳聞再次來襲,超市銷售人員建議廣大消費者說,日用品雖是易耗品,但都有保質期,沒有必要把它囤到一定程度,還是要理性去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