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體同山阿”
“中國沿襲上千年的殯葬習俗,幾乎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火化推行以來,人們還是選擇傳統葬法,將先人骨灰尋一地入土為安。”
沈杰斌從事風水易理策劃多年,對現行殯葬制度感慨頗深:以前的土墳,幾十年就會荒廢,回歸自然。實行火化后推廣陵園,60年間,陵園用地已突破一億多畝,一年間建設陵園用的材料可建一座三峽大壩。高度“硬化”的傳統陵園大面積占用土地,并且不似傳統土墓可以回歸自然,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愈發(fā)激烈。早在幾年之前,國家就開始嘗試推廣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以及網上建墳、網絡掃墓等各種葬式,但因不接地氣、不近民俗,群眾接受度不高。

圍繞這些問題,沈杰斌潛心研究新型殯葬方式。
一天,沈杰斌無意間發(fā)現,開發(fā)工地上的工人們將從“無主墳”起出的一個個骨骸壇(閩南人俗稱“金斗”)暫寄在一個石頭洞里。
“上百個骨骸壇寄藏在石洞里,只占用一個角落而已!”
洞穴式骨灰陵園的概念由此迸發(fā),成為大易孝德“洞穴式生態(tài)葬”的原始雛形。
大易孝德利用自然山體坡地挖掘洞穴、隧道,建設骨灰陵園,以地下深層次橫向修建的發(fā)展方式,使得地下洞穴恒固穩(wěn)定。300畝地即可建造一座安葬20萬只骨灰盒的中型規(guī)模智能陵園,比傳統殯葬節(jié)約地面土地1300畝,最大限度減少了殯葬對土地的占用浪費,并且不影響地表原貌和正常的耕種綠化。而且,由于規(guī)?;图s化,價格更加親民,每個骨灰盒置放價格控制在人民幣1萬元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