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與妥協(xié)
知乎 live 與分答的出現(xiàn),是傳統(tǒng)的文字咨詢、線下咨詢與如今流行的網(wǎng)絡直播結合、妥協(xié)誕生的一種新模式。
說「結合」,是因為他們兼具了咨詢與直播的特點,有互動,有反饋,而且互動很快、反饋很快,對用戶的正向激勵很強。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讓網(wǎng)速越來越快、網(wǎng)費越來越低,多媒體的形式更易為人接受,傳統(tǒng)咨詢有了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騰挪的空間。
說「妥協(xié)」,則是因為視頻降格成了語音,這當然是為了降低提問者、回答者以及平臺三方的成本。話是這么說,其實視頻到語音的妥協(xié),更多只是為了照顧「回答者」的成本。因為在整個交易流程中,回答者所付出的本來就是最多的,從成本上照顧他們實在再正常不過。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將「從視頻到語音」理解為「對內容的妥協(xié)」。在解釋內容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原先的「知乎」和「在行」面臨了怎樣的問題。
錢我有,流量我有
知乎主要的問題絕非最近才出現(xiàn)。早在 3、4 年前,從知乎用戶數(shù)達到一定級別開始,由于整體水平的下降,知乎就不再能留住他們最盼望的「專家」了。
這也不奇怪。高質量內容的生產者,有動力去生產高質量內容,當然需要動力。這個動力可以是直接的經(jīng)濟收益(在知乎初期不太現(xiàn)實),可以是名聲與喝彩,也可以是快樂。
既然知乎本體到現(xiàn)在都還沒太解決直接收益的問題,也就只有圖名和圖一樂兒可言了。然則,在名聲方面,無論微博還是微信顯然都比知乎更易積累(何況更易變現(xiàn)),知乎能比這些非垂直問答社區(qū)更吸引人的,主要是分享與交流的快樂。
然而日漸涌入的平凡的用戶終歸毀了這份快樂——回答評論化、評論點贊化、點贊娛樂化,種種反智與跟風之行使渴求平等互助、有來有回的真·大 V 們喪失了使用知乎的樂趣。而在他們離開后,為錢、為名而來的作家和寫手們自然充斥在時間線上,而問題也從「聲樂有幾種唱法」逐漸變成「怎樣看待聲樂的幾種唱法」。
為了挽救飄零的內容,知乎加強了編輯的力量,而知乎日報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不要誤會,知乎是很火的,是蒸蒸日上的,他所需要的絕不是流量,而偏偏知乎日報結果只能帶來流量——事實告訴我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整合的力量有限,再多的空無一物也捏不出無中生有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