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遺癥”不容忽視 學者為央行獻計
人民幣匯率貶值對于外匯儲備的影響日益凸顯。最新數(shù)據顯示,2015年12月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3303萬億美元,較上月下降1079億美元,創(chuàng)下單月最大降幅。此前,市場預期當月外匯儲備為3.415萬億美元,與實際存在較大差距。
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外儲超預期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資本流出加劇。美聯(lián)儲開啟加息通道推高美元,吸引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撤離回流美國。同時,人民幣對美元雙向波動增加,讓部分海外投資者擔憂短期內匯率風險而開始撤離。
此外,僅2016年前十個交易日,市場已頻頻猜測人民幣在岸與離岸市場中突然拉升力量疑似央行出手,果真如此勢必會消耗大量美元買入人民幣,扭轉貶值預期。
“藏匯于民”也成為外儲下降的原因之一。近期涌現(xiàn)的“個人集中換匯潮”意味著居民對于外匯波動的敏感性上升,同時進出口企業(yè)也提前進行套期保值安排。
汪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為了防止貶值預期過大、人民幣大幅貶值過快、外儲縮水過多,預計在必要時,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大體穩(wěn)定、避免出現(xiàn)大幅貶值和緩沖短期資本流出壓力,央行仍會通過動用外匯儲備、收緊現(xiàn)有的資本管制措施等方法來管理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步伐。
“雖然我國并不需要3萬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儲備,不過考慮到市場情緒,我們預計央行會更多采取加強外匯管理等措施而盡量保持外匯儲備在今年不跌破3萬億美元。”汪濤說道,具體的加強資本管制的措施可能包括加強對于貿易單據的監(jiān)察,防止高報進口/出口價值等。
但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年內出現(xiàn)大幅貶值的概率依然較低。“中國承諾承擔一個負責任大國所應盡的責任,也意味著中國政府會考慮對貿易伙伴的影響,對匯率采取相對謹慎的態(tài)度。”汪濤說。
此外,對于曾經受益于海外發(fā)行美元債的中國企業(yè),隨著美元繼續(xù)強勢以及人民幣承壓,融資渠道改變迫使很多中企選擇提前償還美元債,市場擔憂此舉在加快我國外儲下降的同時,會引發(fā)中企集中違約問題。
對此,標準普爾企業(yè)評級董事總經理李國宜認為,2017年和2018年將是中企美元債務到期的高峰期,總量為2016年的2~3倍,美元債務將對發(fā)債企業(yè)帶來較大償付壓力。但另一方面,對于利息償付部分,李國宜認為,總體來看壓力不大,目前人民幣貶值幅度對企業(yè)而言仍然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