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筆挺的銀行制服,某銀行廣州分行東風支行的理財經理麥某在銀行的理財室里,一手布下了一個觸目驚心的騙局——把16位長期合作的客戶的近5000萬元理財款據(jù)為己有,并揮霍一空。目前,因涉嫌犯罪,麥某已經被警方控制,但16位受害者中的兩位老人因為經受不住打擊,已經離世,剩下的,只能在煎熬中繼續(xù)等待。文/羊城晚報記者薛江華實習生肖拓荒
理財室里上演大騙局
從2012年開始,廣州市民趙伯在麥某介紹下購買理財產品,從未出過任何問題,老人家對麥某非常信任,每次只要是他推薦的理財產品,他一定會捧場買上一些。2015年4月17日,在麥某推薦下,趙伯購買了860萬元“某銀行中融融金1號”理財產品,且“理財產品預約/購買結果”單加蓋有該銀行東風支行業(yè)務專用章。2015年5月12日,趙伯再次購買670萬元上述同類理財產品時,麥某在柜臺上操作后,給了一張同樣的銀行打印的“理財產品預約/購買結果”單,并告知過兩天來取蓋有公章的正式合同,兩天后趙伯卻再也聯(lián)系不上麥某了。
投入153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負責合同的理財經理卻“人間蒸發(fā)”了:銀行先是說他休工休假,后又說他已經辭職了。
“這筆錢是我父母這輩子的積蓄,現(xiàn)在這筆棺材本都沒了。”趙伯的女兒告訴記者,她父親現(xiàn)在身體狀況非常差,“一說起這件事,他就特別激動。”
另一位受害客戶董女士的情況有所不同。她是家里的長女,父母、兄弟姐妹的錢都交給她管理。她于去年4月29日投入350萬元,她說自己購買理財產品達10年之久,“購買流程絕對沒有問題,這個和我以前買的都是一樣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董小姐還不停重復:“該銀行是國家認可的,它門上就貼著‘國有銀行、理財專家’,我不相信它相信誰?”
趙伯的女兒說,父親也是出于對該銀行的信任才去買的,“家門口那么多家銀行,他都不去,偏偏要坐公車去東風路那家銀行,父親說,自己的醫(yī)??ㄊ窃撱y行的,信得過!”
維權路上兩老人已離世
據(jù)了解,被麥某騙的客戶共有16人,被騙金額超過5000萬元,其中大多人的錢是留著養(yǎng)老的“棺材本”。從去年5月事發(fā)至今,幾位受害人身體被“擊垮”,甚至有兩位老人在漫長維權路上耗盡了生命。
董女士告訴記者,有一位老人視麥某如同親生兒子,將自己的銀行卡、存折、身份證都交由他保管,被騙400萬元后,承受不住打擊而身亡;一位不到60歲的女士投入20萬元,現(xiàn)在神情恍惚,出現(xiàn)精神抑郁;一位阿姨雙腿不能行走,眼睛也看不見了,每次出門維權,都得靠子女抬著。
被騙走全副身家,老人們多次向銀行交涉無果。今年4月8日中午12時,董女士一行再次來到該銀行東風支行大廳,向銀行討要說法。7個小時的等待,不少老人體力不支,有一位老人還當場嘔吐了。直到下午7時,銀行負責人才現(xiàn)身。該負責人表示,銀行會積極配合司法部門對此案的調查,讓大家耐心等待最后的結果。
董女士告訴記者,現(xiàn)在銀行以安撫為主,根本沒有提供任何解決辦法。
“我父母的身體等不起了,能把本金拿回來的話就行。”趙伯的女兒說,如果銀行態(tài)度好,她愿意和解。“實在不行就打官司。
起底麥某
出手闊綽女性朋友眾多
記者獲悉,麥某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記者通過權威渠道了解到,麥某已經將5000多萬揮霍一空,目前個人賬戶上僅有100多元。
案發(fā)后,有一位客戶告訴記者,說麥某的父母怕這些客戶上門找他們麻煩,就搬離了原來的住所,在隔壁某小區(qū)花3000元租了套房子。這個客戶說,以麥某父母的收入,是沒有能力租住3000元一套的房子的,“反正他父母現(xiàn)在過上了比較好的生活!”
通過種種渠道,記者聯(lián)系上了麥某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她告訴記者,麥某和自己是在酒吧認識的,因為麥某出手闊綽,所以他身邊聚集了不少女性朋友。這位知情人說,有一兩次她在場的時候,麥某在酒吧都消費了上萬元。據(jù)說,麥某還花了幾萬元買了個奢侈品包包送給其中一個女性朋友,結果,那個朋友轉手以一萬五的價格賣掉了那個包包。
記者了解到,80后的麥某已婚,并育有一個孩子。
律師說法
麥某的操作屬職務行為
“別說我是買350萬的理財產品,就是買一個億,我也不可能叫行長出來幫我鑒別合同的真假!”董女士認為,只要是在工作時間、在工作場地售賣的產品,客戶就有理由相信這是銀行員工的職務行為而非個人行為,她認為,銀行監(jiān)管不力,就必須承擔連帶責任。
廣東諾臣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思臻認為,麥某是被告某銀行東風支行的理財經理,其職責范圍是個人金融產品的營銷與服務,有針對性地向客戶營銷和推薦其銀行的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協(xié)助客戶完成交易操作。涉案的理財產品由被告銀行發(fā)行,趙伯等人的出資由該銀行確認,麥某的操作屬職務行為。
鏈接新聞
這類案件并不鮮見
記者梳理了一下發(fā)現(xiàn),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不少客戶在銀行被銀行職員“坑蒙”的新聞。
●2014年12月19日,《新京報》刊發(fā)新華社稿件:有誰想到,“高大上”的銀行大客戶室里竟會發(fā)生觸目驚心的騙局。日前,一個涉案金額達7億多元的騙局在廣東多地爆發(fā),深圳中匯盈信進取九號投資企業(yè)、廣州中澤匯融七號投資企業(yè)兩個私募基金的200多名投資者陷入恐慌,他們四處奔走試圖挽回巨額損失。一些銀行職員被曝在大客戶室長期、公開兜售涉嫌詐騙的理財產品。
●2015年1月17日,《杭州日報》報道:杭州聯(lián)合銀行42名儲戶存款被盜9505萬元!為獲取較高收益,儲戶聽信資金中介介紹的貼息存款,不想去銀行存款時,卻被銀行“內鬼”做了手腳將存款轉賬至他人賬戶。
●2015年10月19日,澎湃新聞網報道:當大多數(shù)銀行還在為客戶經理私售別人家理財產品(也即飛單)帶來的糾紛煩惱時,中國農業(yè)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竟然直接詐騙客戶至少近4000萬的理財資金,挪作自用。
作者:薛江華 肖拓荒(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原標題:銀行理財經理鯨吞客戶5000萬,原網址:http://3g.163.com/ntes/special/0034073A/wechat_article.html?docid=BLJEVVIV00254SUA&s=newsapp&w=2&f=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