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11月1日電(記者 上官云)路遙,已故當代著名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被譽為是茅盾文學(xué)獎“皇冠上的明珠”。
在這部堪稱經(jīng)典的著作中,路遙以中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講述了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的陜北高原農(nóng)村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

著名作家路遙。鄭文華 攝
這部作品出版后即引起強烈反響,即便在路遙因病去世后,依然熱度不減。今年是路遙誕辰70周年,許多讀者仍在懷念路遙,懷念《平凡的世界》。
路遙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通過不斷努力,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xué)中文系學(xué)習(xí)。路遙從進入延大,到去世以及身后的一些重大活動,延安大學(xué)原校長申沛昌是見證人,對一些情況都比較了解。
“1983年11月3日,他在給我的信中說,世界廣大,但摯友不多。學(xué)校三年,我們雖然是師生關(guān)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日前,在“不朽的星辰——路遙誕辰7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申沛昌說。
他評價道:“路遙的一生與苦難為伴,與奮斗同行,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既是路遙一生的真實寫照,又是路遙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路遙的座右銘。”
確實,奮斗是路遙人生的一個關(guān)鍵詞。他始終認為,人生就是要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度,這樣的生活才是豐富的。
《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遙對上述生活態(tài)度的實踐之一。申沛昌說,《平凡的世界》分為三部六卷100萬字,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1985年,路遙抱著“是刀山也要過去”的決心進入作品創(chuàng)作,又歷經(jīng)三年才最后完成這部100萬字的鴻篇巨著。

作家路遙。鄭文華 攝
“那個時候,他日常生活寫作時常常常忘記吃飯。”申沛昌說,這部書寫完,路遙把筆扔出去,照了照鏡子,看著疲憊的臉,兩鬢有那么多白發(fā),“即使這樣路遙還是無怨無悔地說,生活就是這樣,有得必有失,為選定的目標而獻身是永遠不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