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存昕對到場的孩子進行輔導
本報訊(記者郭佳)今年春節(jié),一個名為“濮哥讀美文”的公號,以星云大師的“除夕祈愿文”一炮打響。作為由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發(fā)起,致力于傳播美文與美聲的公眾平臺,迄今已發(fā)布了包括古詩詞和中華現(xiàn)當代詩歌在內(nèi)的二十余首由濮存昕朗誦的詩詞及美文音頻。前天,《“濮哥讀美文”朗誦分享會》在人藝實驗劇場推出。濮存昕與二百多名觀眾一道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來在朗誦藝術和聲音表達上的感悟,以及家風、師長對個人成長的觸動。
60年代初便對中山音樂堂的《星期朗誦會》每周必到的濮存昕,后來又在小學時對父親蘇民在廣播中播講的《紅巖》小說驕傲萬分。但自己真正走上文學及朗誦這條路卻是史家小學唐桂林老師的引領,“他不是讓我們朗讀課文,而是用自己的話來傳情達意,二年級便讓我們開始學寫日記,雖然那時都是胡寫些幫父母養(yǎng)豬養(yǎng)雞的文章,但也是一種文字的鍛煉。”
現(xiàn)場《荷塘月色》的音頻一出,濮存昕便聽出是自己尊敬的藝術家董行佶,“他是我敬佩的人,是純粹的藝術家。一部《廖仲愷》就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當時洗印廠的師傅在過膠片時,雖然沒有聲音,但人家卻說,這個演員是誰?真講究!從那時起,我知道了講究的聲音和表演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這么多年參加劇協(xié)的活動,濮存昕曾親身感受了戲曲及曲藝演員的“含金銜玉”,“當年‘小彩舞’錄《重整河山待后生》時,所有人都為她鼓掌叫好,可后來聽錄音時老人卻后悔莫及,因為她發(fā)現(xiàn)自己把‘千里刀光影’的‘影’字讀倒了。”
正值父親節(jié),有著相似聲音和不同舞臺風采的蘇民與濮存昕父子,一直是家風傳揚的范本,今年已經(jīng)90歲的蘇民,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我父親在古典文學上的造詣是被打過夾板的。”一張濮存昕16歲下鄉(xiāng)時與阿爾登種馬的合影則又勾起了他對往昔歲月的記憶,“當時我在牧場養(yǎng)馬,這是我下鄉(xiāng)后拍的第一張照片,給父親寄去后,他立刻題詩一首,‘神駿騰汗血,戰(zhàn)士煉心紅’。曾經(jīng)我認為自己年輕時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你現(xiàn)在所有的狀態(tài)都與那些生活經(jīng)歷有關,那種與天地在一起的生命感受其實彌足珍貴。那段時間,詩歌、美文和朗誦一直陪伴著我們,是擺脫無知和渺小的精神食養(yǎng)。”
最后,濮存昕把從老一輩藝術家那里得到的精神及文化滋養(yǎng)繼續(xù)傳遞,不僅對到場的孩子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輔導,更以《琵琶行》和《破陣子》為例為觀眾上了一堂朗誦公開課。未來,“濮哥讀美文”的公號將每周推出一期,題材也將從古典詩詞拓展到現(xiàn)代詩歌、戲劇臺詞甚至散文。攝影/本報記者王曉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