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南讀書會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朱紅以“杜甫和他的節(jié)日詩”為題,對杜甫詩歌中涉及到的節(jié)日進行了解讀。
眾所周知,杜甫的詩歌有“詩史”之稱,這是說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重視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關照,帶有重要的歷史信息。在其一生中,他寫了大量關于節(jié)日或在節(jié)日時而作的詩歌,特別為相關領域學者所重視。
2月20日,在思南讀書會兩周年特別活動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朱紅以“杜甫和他的節(jié)日詩”為題,對杜甫詩歌中涉及到的節(jié)日進行了解讀,讓我們能夠從中了解到唐人都過哪些節(jié),如何過節(jié),以及與我們今天的節(jié)日有何關系。
思南讀書會于2014年2月15日創(chuàng)立,累計舉辦了106期,共邀請到包括3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內的300多位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與市民讀者分享閱讀的快樂。據(jù)悉,作為兩周年特別活動之一的“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于2月21日在上海思南文學之家開幕,展覽將展出國內外手制書作品100多件,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著名藝術家徐冰的《“地書”立方體》,還能看到莫言、愛麗絲·門羅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呈現(xiàn)。
賀新年要互道“萬歲”
杜甫在40歲時寫了一首《杜位宅守歲》,當時他還沒太體會到世事的艱辛,所以詩歌雖然仍有些沉郁,但仍然傳遞出了節(jié)日的氣氛。
詩中提到當時除夕的一種風俗,即將花椒盛到盤子里,喝酒時則拿些放到酒中飲用,朱紅介紹這是與辟邪、祈求健康有關。而到了第二天元日,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春節(jié),朝廷官員并不放假,而是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朝會。
唐代拜年的方式和今天相當不同,人們見面要右膝跪地,嘴里互道“萬歲”,意思是祝福對方長壽,或者“萬象維新”一類的祝福。
臘八節(jié)朝廷會賞賜官員“護膚品”
唐代的“臘八”稱為臘日,具體時期前后有所變化。杜甫的《臘日》里特別提到了朝廷對官員的賞賜,“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這在其他唐代臘日詩中似為僅見。
“口脂”用“翠管”盛裝,可以理解為唇膏、口紅,“面藥”則用銀盒(銀罌)包裝,類似于面霜、雪花膏,都是含有香料、動物脂肪等成分的化妝品。朱紅認為,由此可見,在唐代,不僅女性十分注重自己的儀容,男性也很注意保養(yǎng)。
朝廷之所以會賞賜這類東西給官員,陳尚君介紹道,“古代朝會議事,官員聚集在一起,有些官員就會有口味,所以就會涂抹些口脂,或者嘴里含香。皇帝也比較體察下情,所以會不斷頒發(fā)各種各樣的口脂給臣屬。”
冬至也放七天長假
和臘日屬于同一組的節(jié)日是冬至。冬至在當時不僅是一個節(jié)氣,還是一個可以和春節(jié)并論的重要節(jié)日,都會給官員放七天長假。
杜甫在《冬至》里有“鳴玉朝來散紫宸”說的就是冬至當天要正常上班,然后開始放假。因為唐代春節(jié)和冬至的七天長假和今天很不同,并非像現(xiàn)在這樣從頭至尾連放,而是在春節(jié)和冬至的前三天和后四天。
春聯(lián)與人日貼人勝有關

日本正倉院藏人勝
人日,今天已經(jīng)很少提到了,但在唐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日。傳說女媧創(chuàng)世,七天里每天造出一種生物,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日,而過年也就是從元日到人日七天。
作為一個全民節(jié)日,在人日里,人們要吃七種菜羹,還要貼帶“人勝”。用彩紙、織物、金箔剪成花樣、人形的人勝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貼在屏風、窗戶上。朱紅認為,人勝與桃符等一同,經(jīng)過融合,最后才形成了貼春聯(lián)的習俗。
三月三上巳節(jié)要沐浴驅邪

《虢國夫人游春圖》
古代一月一日春節(jié),三月三是上巳節(jié),五月五是端午節(jié),七月七是乞巧節(jié),九月九是重陽節(jié),今天人們又發(fā)揮想象,發(fā)明了雙十一。
上巳節(jié)在唐代是一個非常歡樂的日子,大地回春,人們都要到沐浴祓除,洗去穢物,郊游宴飲,迎接萬象更新。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對上巳節(jié)時楊貴妃的姐妹在河邊嬉戲宴飲的描寫,既有朝廷與民同歡的反映,也有對楊氏一族的辛辣諷刺。
寒食掃墓,清明玩耍

內宴冷餐。寒食節(jié)有不開火的習俗。
冬至后105天是寒食,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古代天子有宗廟,士大夫有家廟,可以祭祀祖先,普通百姓則在寒食到祖先的墳塋前去上墳進行祭祀。但是因為寒食的時候,正好是春和景明、桃紅柳綠的日子,這也就造成了一種“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娛樂與悲傷同在的氛圍。
所以唐朝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將寒食掃墓正式歸為五禮,成為官方的法定假日,通常和清明一起放三天、四天或七天不等。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在唐代則完全沒有祭祀、掃墓的意味,完全是一種娛樂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可以開新火,食熟食,杜甫說“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就是對這種歡樂氛圍的描繪。另一首《清明》中“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說的是舉世都在歡度清明,而他自己卻因為人生遭遇獨感落寞。
玄奘西游后,元宵燃燈開始流行

元宵燈會
唐代的很多節(jié)日習俗都和佛教有關,元宵節(jié)燃燈就是這樣。在《藥師經(jīng)》里,燃燈能夠驅邪和祈福,另外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時間正好對應了中國的正月十五,所以隨著這些經(jīng)典在唐代的流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放花、燃燈的習俗也就在唐代傳播開來了。
我們今天說的“火樹銀花”,正是當時燃燈的實際描繪。當時的花燈叫“燈輪”、“燈樹”,是一輪一輪的燈盞,越往上越窄,有點類似纏繞了彩燈的圣誕樹,所以叫“火樹銀花”。
其他如晦日、至日、八月十五(在當時并不重要,也與團圓無關)、千秋節(jié)(玄宗誕辰)、重陽等節(jié)日也都在杜甫的詩歌中有所反映。據(jù)有研究統(tǒng)計,唐朝有27日個節(jié)日,官員一年僅節(jié)日休假就有47天。然而雖然杜甫寫了這么多節(jié)日詩,但一生坎坷且又憂國憂民的他,卻很少有真正快樂過節(jié)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