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交流者和對話者
油畫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富有影響力的西方藝術形式,其特有的質感和藝術魅力打動著無數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心靈。在油畫發(fā)展的歷史長路上,同樣銘刻著來自東方的藝術探索和實踐。吳軻陽中西合璧的藝術畫風就源于他的藝術學習和體驗,在漫長的旅居歐洲的時光里,他學習并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的精彩,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萌生出用油畫藝術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的念頭。于是,他更加專注于從油畫創(chuàng)作中體現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和交流,作品多以宇宙的能量、生命的本源等為主題,探討繪畫語言背后共同的人文精神訴求,用西方的藝術語言詮釋東方藝術神韻。

三次觀展的威尼斯大學東方語言學碩士
意大利著名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Roberta Reali在看到吳軻陽歐洲巡展作品后做出如是評價:“吳軻陽的學養(yǎng)根植于東方傳統(tǒng)底蘊,同時又深研修習西方藝術、哲學,他憑借對宇宙宏觀的罕見敏感,重新審視和整合中國傳統(tǒng)元素,通過描繪自然主義元素來反映情緒和內在現實。”
在吳軻陽看來,傳承東方優(yōu)秀文化是一種內在使命,他希望把中國哲學中國思維通過西方人能理解和感悟的方式進行講述。因此,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中西文化地高度融合和凝練。例如他創(chuàng)作的《敦煌系列》,就是對北魏、漢唐時期佛文化的再現。這些壁畫因為歲月的侵蝕,只剩下藍色的底色和黑色的線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吳軻陽既遵循了敦煌巖彩畫的色調及特性,又融合了當代的色彩美感和藝術理念。畫面以橘紅色的暖色調為主,重現當時佛文化的圓潤之美和安寧祥和的韻味。而線條的節(jié)奏、虛實、粗細,他又借鑒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早期大師桑德羅·波提切利(AlessandroFilipepi)的繪畫技巧和色彩控制。波提切利擅長用黃色、橘紅、黃綠色調來塑造畫面的美感。此外還融入佛學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比如祥云、同心圓、佛印、蓮花等要素。因此,他的作品展現出了強烈的時代美感,體現了二維半的美學。

吳軻陽與意大利威尼斯藝術高中師生合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走出國門,將自己的作品帶到國際舞臺上展示,彰顯著中國文化自信自強的底氣。在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發(fā)展與世界關系緊密相連的大背景下,希望涌現出更多吳軻陽這類的藝術家,繼續(xù)以藝術文化形式拉進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描繪出更多更美中外文明美好交融的唯美畫卷。(林朝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