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蘇東坡會成為詩學(xué)“活法”說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曾明: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蘇東坡的詩文集中雖未發(fā)現(xiàn)“活法”二字,我們僅在其《東坡志林》卷八里看到“法活”二字,但這無礙他將胡宿提出“活法”說擴(kuò)充拓展到極致,應(yīng)用到極致。其正如惠洪評東坡等“用事琢句”云:“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冷齋夜話》卷四,《四庫全書》本)。

2016年4月在四川眉山三蘇祠舉行“誦經(jīng)典,習(xí)禮儀,拜三蘇”的活動。中新社發(fā) 張忠蘋 攝
在中國古代,文人每每苦于詩、詞、文、書、畫各體不能打通。其或如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論:“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亦如宋鄧肅云“古來散文與詩律,二手方圓不兼筆。”
如果我們視通古今,就會注意到各種風(fēng)格往往相輔互補(bǔ),對立統(tǒng)一。如揚(yáng)雄似“方”,司馬相如似“圓”;杜甫似“方”,李白似“圓”;韓愈似“方”,柳宗元似“圓”;唐朝李杜,詩好,散文則未能兼美,即便作文,也多是以詩入文,文如其詩,故稱他們?yōu)樵娙恕?/p>
而蘇東坡則相反,他力圖在詩文各體的打通上做嘗試,把一些新體或者舊體,通過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賦為文等做法,使新體更加成熟,舊體別開生面。方圓互補(bǔ),意在法外,這才是詩學(xué)“活法”的真髓所在。
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是“以賦為文”的代表作——賦當(dāng)押韻,而《后赤壁賦》全篇幾乎未押韻;賦之句型以四六言為主,而《前赤壁賦》中優(yōu)美的文字,簡直與散文無二。這樣的賦,在當(dāng)時就受到了“一洗萬古”的評價(jià)。

2015年1月9日,中國美術(shù)館展出的狂草書法:《前赤壁賦》吸引參觀者。中新社發(fā) 劉憲國 攝
“活法”說的提出,為中國詩歌由“唐音”向“宋調(diào)”的轉(zhuǎn)變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而蘇東坡的若干文學(xué)主張,如“八面受敵”與“以情理推之”,“彈丸脫手”與“兔起鶻落”,“無意為文”與“有為而作”,“隨物賦形”與“行云流水”,“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以我觀物”與“自是一家”等,無一不是對“活法”說的最好實(shí)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