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磚雕既有古典文化韻味又富有新意
“藝術是永恒的,一張畫,一塊磚,只要保存好了,它永遠在那里。”作為年青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劉挽云思考的不僅是將祖輩的技藝繼承下來,還有如何在當今社會找到磚雕藝術存在的價值,讓磚雕重新煥發(fā)生機。
因為是半路出家,而傳統(tǒng)的手工藝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劉挽云決心去天津美術學院進修西方的雕塑技法。
在天津美院學習的時間里,她在堅持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也摸索著將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她思考著讓磚雕從凝固的建筑裝飾走向生動的日常生活,重新回歸大眾藝術。劉挽云用青磚雕刻出了筆架、茶承、硯臺等作品,既有古典文化韻味又富有新意。
為了讓年輕人知道“刻磚劉”,劉挽云多次在天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等高校開設講座,這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她不能只是一個手藝人,還要成為磚雕的研究者。
劉挽云走遍了磚雕藝術繁盛的甘肅、山西、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廣東等地。走訪中,劉挽云得知,清代天津漕運發(fā)達,不僅帶來了江南的貨物,還帶來了南方的工匠及工藝。漕運、海運的發(fā)達使天津聚集了眾多富商巨賈,他們大修宅邸,效仿江南鹽商以磚雕作為建筑裝飾。1907年修建天津廣東會館,劉鳳鳴作為磚雕工匠,與諸多來自廣東的木雕工匠并肩工作數(shù)年,南方雕刻技法對年僅18歲的劉鳳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刻磚劉”家族引領的天津磚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層次豐富、雕鏤細密等技法特點,尤其以“堆貼透雕法”為全國獨有。
因為當年尋找青磚的經歷,讓劉挽云和山西、江蘇、安徽等地的磚雕廠保持著聯(lián)系,越來越多的磚雕界藝人知道天津“刻磚劉”有了女傳人。當他們有需求的時候就會聯(lián)系劉挽云,這樣劉挽云就斷斷續(xù)續(xù)接到一些訂單。她雕刻一個作品動輒兩三個月,收入并不足以支撐生活,她就把以前收藏的書畫拿去賣,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國各地的磚雕。
劉挽云還有一個計劃,就是將“刻磚劉”祖輩的作品,用全息掃描的方式,把數(shù)據(jù)保存下來,再通過高科技復刻,這樣可以將這些在歲月中風化的磚雕作品還原并保存下來。
身為女性,劉挽云發(fā)揮了女性細致敏感的洞察力,把傳統(tǒng)磚雕融入現(xiàn)代生活,在傳統(tǒng)技法的繼承之上,打破磚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使磚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裝飾。她說:“我很慶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源: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