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為媒,讓世界閱讀生動的中國
創(chuàng)立于1986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是中國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搭建的重要平臺,讓國外的優(yōu)秀作品走進來,也把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學術著作《波斯筆記》于今年年初的伊朗第28屆國際年度圖書獎評選中,獲得“國際圖書獎”。在“波斯之夜”直播活動中,李零介紹:“書里有我對波斯帝國政治、宗教、建筑、藝術等一些方面知識的梳理與思考。”希望這本書能作為大家認知伊朗的渠道,它就像一個義務導游,期待通過它的介紹,更多朋友能了解伊朗的過去,有機會也親自到伊朗去走一走、看一看。
徐則臣也收到過海外讀者“讀后感”。他回憶,一位曾到過北京的德國讀者如是評價小說《跑步穿過中關村》:“書里有對北京十分細致而生動的觀察,讀著文字里熟悉的地名、三教九流的故事,仿佛我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徐則臣說,在閱讀時,人們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讓人時而微笑,時而唏噓的故事,更多的是一段段過去的時光。“對于這些海外讀者而言,通過這本書,中國的景色、風俗和歷史好像也變得可以觸摸到了。”
24日,身著藏青色外套的劉震云出現(xiàn)在“波斯之夜”直播活動中,據(jù)了解,劉震云的多部文學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我不是潘金蓮》的波斯語譯者曾告訴劉震云,許多伊朗讀者在讀這本書之前覺得中國人很嚴肅,“像兵馬俑一樣不會笑”,讀了小說后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個既幽默又勇敢的民族。劉震云感慨道:“一個民族了解另外一個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文學,讀懂這個國家的一本小說或者一首詩歌,就能了解這個民族是怎么喝水的,怎么吃飯的,怎么談戀愛的,甚至怎么生孩子的。他們的形象、性格、情感一下就立體起來了。”
據(jù)了解,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還將于9月陸續(xù)舉辦“童書之夜”“詩歌之夜”“科幻主題論壇”等文化活動。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通訊員 龔朵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