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追求完美 為詞正名
巾幗不讓須眉,宋代的李清照也是一名得理不饒人的“吐槽大王”。李清照有一篇文章叫《詞論》,幾乎把她時代之前的宋代有名文學家、大詞人們都“吐槽”了一遍。李清照有著追求完美的心態(tài),尤其重視“詞”這一文類的美感。

明代仇英繪《千秋絕艷圖》中的李清照
她說,柳永的詞雖然合于音律,但詞句太低俗了。(“雖協(xié)音律,而詞語塵下。”)
她說,張先、宋祁、宋庠以及沈唐、元絳、晁次等人,有名句無名篇,整篇破碎,其中也就一兩句能聽,不能稱為名家。(“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
她說晏殊、歐陽修、蘇軾,這些人有學問,作詞應該就像是拿著葫蘆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樣容易,結果他們寫出來的都是多加了一些斷句的詩罷了,作的詞根本不協(xié)音律。(“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
她說王安石、曾鞏,他們作的詞,能讓人笑掉大牙,根本讀不下去。(“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她說,晏幾道的詞短于鋪敘,賀鑄的詞短于用典,秦觀的詞為了抒情而抒情,少了實際的東西,就像貧窮人家的美女,雖然長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時尚,但骨子里卻始終缺乏那種與生俱來的富貴氣質。黃庭堅的詞內容充實,但總有小毛病,瑕不掩瑜是不可能的,有了斑點的美玉,絕對會貶值。(“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不過,李清照的《詞論》可不僅是一篇“吐槽文章”,而是極具價值的評論文章,更讓我們看到“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宋代的發(fā)展狀況。詞最初被視為“小道”,蘇軾提出詞“自是一家”,為了提高詞的地位,他將詞與詩比附,認為詞與詩有歷史淵源,其跟詩有一樣的價值,不僅可以像柳永那樣吟詠風月,也可以言志,應該像寫詩一樣寫詞,詩和詞只是形式上的區(qū)別。
到了李清照所處的時代,她開始提倡詞“別是一家”了,注重尋求詞本身的特點與價值。因為此時,詞的地位已經明顯提高了,不再需要跟詩比附,以提高自身地位。這時候,詞恰恰需要尋求自身的特點,跟詩分開,形成獨立的、有自己特征的體裁。無怪乎李清照會如此大膽發(fā)聲,不惜得罪他人,以求為詞正名了。
(來源:北京晚報;趙運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