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價值不限于賣書
馮禛計劃五一從無錫來北京玩。這不是她第一次來北京了,因此請當地朋友推薦些不那么俗套的旅游景點,沒想到互不相識的兩人推薦的線路里,不約而同都包括書店:想看前門城樓最美夜景,可以去PageOne北京坊店;想逛四合院細品京味文化,可以去正陽書局。
“北京就是北京,真正的文化之都。景點里有書店,書店也是景點。”馮禛邊做旅游攻略邊感慨。而這正是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多個部門竭力想要給市民及外來游客留下的印象。
2020年,北京全市新開書店639家,領先于其他省份,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中國書店之都”。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表示,北京實體書店的建設速度,與城市的文化底蘊、經濟發(fā)展,以及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都不無關系。
據王野霏介紹,2020年北京市區(qū)兩級財政部門共統(tǒng)籌專項資金2.4億元支持實體書店建設,超過“十三五”前四年的總和。借力真金白銀的投入,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超額完成了每萬人擁有0.8個書店的上年度規(guī)劃,實現每萬人0.9個書店。
仿佛只是小數點后的毫厘之差,北京市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卻付出了巨大努力。具體到幾乎每個街道都要掘地三尺,挖出一塊公共空間,由街道牽頭吸引書店入駐。采訪過程中,個別為此撓破頭的基層干部悄悄向記者抱怨:不明白市里為什么從上到下對書店這個小生意下這么大功夫。
北京似乎并沒有把實體書店當成小生意,而是上升到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層面。去年疫情最嚴峻的2月份,北京市委研究決定,無論北京疫情多么嚴重,超市、商場、實體書店不能停業(yè)。2月26日,《關于應對新冠病毒疫情開展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項目征集工作的通知》,提出16條針對性扶持政策,為實體書店緊急輸血。在疫情最猖獗時,北京仍有200多家書店開門。盡管那時上門購書的讀者寥寥,但其堅守,卻仿佛于灰暗中給人們精神上點燃一抹光亮。
開店容易經營難。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已經是全行業(yè)喊了多年的口號。像全民暢讀書店那樣混業(yè)經營,像外研書店那樣多做文化活動,是很多書店都做過的探索。可一方面經營者會受到書店變得面目模糊的質疑,一方面不少書店舉辦的讀者活動不僅不賺錢還賠錢,也令書店苦之久矣。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實體書店正在變成一個城市的文化容器。”致力于書店行業(yè)研究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認為,“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體現出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遠超商業(yè)價值。”
有些由政府出錢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建社區(qū)圖書館,要提供場地、人員、館配,花的錢不少,吸引來的讀者卻有限。而如果通過提供房租和稅費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吸引實體書店入駐社區(qū),由其自主經營,并承辦文化活動,政府的開銷不僅將大幅降低,還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閱讀需求。
大隱書局從4年前開創(chuàng)之初,就不再只把自己定位為賣書的零售商。他們花更多心思,圍繞圖書設計出各類文化活動,把這些活動作為產品,出售給各類機構。短短4年間,大隱書局已為黨政組織、社會團體、企業(yè)機構、公益場館等提供了近1000場次的文化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服務品牌。
上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解釋說,“這樣書店能夠從過去只是單一靠讀者到店才能實現價值,發(fā)展為書店將好的作家、好的編輯、好的圖書資源整合,以文化服務的方式走出去。”劉軍介紹說,向各類機構出售書店品牌的文化活動,現已占大隱書局總體收入的40%左右。
“中國實體書店的數量和顏值,毋庸置疑已是世界頂尖,這方面的競爭堪稱進入無人區(qū)。由于沒有圖書定價保護制度,中國書店面臨的商業(yè)模式挑戰(zhàn),目前也是世界上最艱巨的。但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后發(fā)優(yōu)勢更大、機會更多。”程三國說,“如果未來中國實體書店行業(yè),能在文化產業(yè)和公共文化服務這種雙循環(huán)模式下創(chuàng)新成功,相信屆時我國書店的發(fā)展質量也必將領跑世界。”
?。▉碓矗盒氯A每日電訊 記者尹平平、袁全、梁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