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讀者請回書店,把圖書送進家門
求新求變的不只有新入場的外來者,依附于老牌國企出版社的書店也在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每個周六周日,外研書店總店都在上下午分別安排一場故事會,邀請學齡前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們參加。由店員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并帶著大家一起做手工。
有些來參加活動的孩子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齡,懵懵懂懂的,會在店員認真講故事時,突然起身,到處溜達;或者在做手工時,搶別人東西,甚至哭鬧。店員們也不慍不惱,耐心地安撫、輔導著每個孩子。
店員們的日常工作只負責清倉理貨收銀。為了辦這些活動,他們專門去找幼兒園老師學怎么講故事、怎么折紙、怎么捏橡皮泥。有時參加故事會的十幾個孩子一起吵吵鬧鬧時,你能明顯感受到店員們的不知所措。畢竟他們并非專業(yè)人士,自己在家面對獨子時都難免焦頭爛額。
即使如此,故事會仍每個周末堅持舉辦4場。疫情期間無法保證規(guī)律頻次時,活動甚至是完全免費的。擺脫疫情困擾后,書店也只是象征性地單次收十幾塊錢的手工材料費,雖然活動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上昂貴的親子早教機構大同小異。
外研書店總經(jīng)理付帥告訴記者,店里并不會因為舉辦這種活動增加收入,他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把孩子們吸引到書店里來。“讀者是需要一代一代培養(yǎng)的,”付帥說,“現(xiàn)在父母都希望孩子多讀書,那我們就提供條件,讓他們在書店里長大。”
少兒活動并不是外研書店唯一的文化活動。針對不同年齡段和興趣的人群,外研書店總店及東升科技園分店每年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累計超過500場次。
這些活動絕大多數(shù)都面向全社會,純公益不收費,唯一目的就是:把久違的讀者們請回書店里來。書店首先得有人來,而在付帥看來,真正把人吸引進書店的,不應只是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精美的裝修設計。
除了把讀者請回書店來,他們還想辦法把店里的書送到讀者家里去,比如和外賣合作。
現(xiàn)在的美團外賣不只能送餐,還能送書。這一創(chuàng)新突破,有賴于令人怨聲載道的疫情。去年二三月份疫情最緊張的時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等部門的牽頭下,北京72家書店和美團外賣合作,通過外賣把書送到讀者手上。美團幾輪外賣送書促銷活動的銷售冠軍,都是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
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的店長李珊告訴記者,他們在2018年建店之初,就非常注重對附近讀者情況的調研。由于開設在科技園內,他們在開店前,就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科技園企業(yè)員工及附近居民的閱讀需求,并建立起了讀者微信群。群里讀者們多數(shù)是在附近工作的職員或住附近的居民,正好與外賣可送達的距離吻合。
讀書又不像填飽肚子那樣緊急,會有人著急看書到用外賣下單嗎?剛開始李珊也很含糊,沒想到真有人迫切地等著買。他們多是無法返校上課的學生,大量下單字帖、生字本等文具。為了湊單,家長也會同時挑一些其他書。
曾幾何時,外研書店不過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門市部。背靠外研社這棵大樹,外研書店一度底氣十足,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出:“如果一本外語書在外研書店找不到,那么在其他書店也不必去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曾出現(xiàn)過烈日炎炎的盛夏,店員們在店內午睡,讀者們在店外排隊等開門的場景。
現(xiàn)在已很少再有書非要到特定書店才能買到的情況。時代在變,讀者在變,書店也必須跟著變。付帥和同事們變著花樣往“外研書店”這個舊瓶里灌新酒,想方設法把因網(wǎng)購折扣流失的讀者,重新請回書店里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擴大書店文化服務的地理范圍,即使因疫情重挫,外研書店仍在去年10月再開分店,甚至計劃向外地進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