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畫出以中國為中心的《坤輿萬國全圖》。傳統(tǒng)橫版世界地圖“橫行”逾400年,在大眾對世界地理的認知上打下烙印。
20年前,中國學者郝曉光開始研究編制豎版世界地圖,旨在傳統(tǒng)橫版突出東西半球世界地圖基礎上,更加清晰地描述南北半球與世界的地理關系。歷時10多年努力,他創(chuàng)新編制的豎版世界地圖2013年“橫空出世”。
橫、豎看世界,有何大不同?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獨家專訪,細說他與豎版世界地圖的不解之緣。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
為何編制豎版世界地圖?
郝曉光介紹說,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橫版世界地圖,最初模本的作者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于1584年繪制。“雖然這一版本適用于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系,但不足在于南北半球的變形較大且與周緣地區(qū)的相互關系不太明確。”
比如,在橫版地圖上,南極洲顯示出來的面積為澳大利亞的3.8倍。而且,南極洲似乎與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這三塊大陸是平行關系。但在豎版地圖上,南極洲的面積只有澳大利亞的1.8倍,而且是被三塊大陸所環(huán)抱。

橫版世界地圖(東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類似這樣的視覺誤差,不但容易使普通公眾產生錯誤認知,而且一些專業(yè)領域也受影響。
郝曉光認為,世界地圖有東西半球版,就應該有南北半球版,否則難以完整展現地球的面貌。他研究編制豎版世界地圖,就是要讓那些被傳統(tǒng)世界地圖隱藏的事實顯而易見,同時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展現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系。
地球儀還不夠顯而易見嗎?有地球儀何必還要大費周章地繪制平面的世界地圖?這是郝曉光面對最多的質疑。他說:“地球儀可以準確地把握世界,但是它不具備一覽性,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只能看到半個地球。”
傳統(tǒng)的橫版世界地圖,無論以太平洋為中心的亞太版還是以大西洋為中心的歐美版,都屬于“經線世界地圖”,適用于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系。
郝曉光指出,“經線分割地球儀的投影方式,就好比把一只蘋果縱向剖開拉平,必然會造成南北極地的變形,并且模糊與周緣地區(qū)的相互關系”。因此,編制既能準確、清晰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系,解決南北極變形問題,又能讓大多數國家和民眾都能接受的豎版地圖,不僅必要,而且必需。

橫版世界地圖(西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