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經(jīng)典粗暴“貼標簽”不可取,文學是一種與世界溝通的“篩選機制”
當更多作家學者走出“孤芳自賞”或“小圈子”的局限,從更豐富多元的層面去鑒賞傳播文學之美,年輕學子受益的不僅僅是作文提高了幾分,而是從經(jīng)典中閱讀到和自己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對更多“遠方的人群”產(chǎn)生觀照。
“文學給予人更多經(jīng)驗,讓我們既抱有熱望又會體驗到人世的復雜無奈。”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文學批評入門》作者湯擁華提到,他每周都會在課堂上和同學們討論作品,但需警惕簡單的情緒宣泄或快餐式“貼標簽”,如《紅與黑》是“鳳凰男的逆襲”、《包法利夫人》是“愛慕虛榮的白窮美”等粗暴評價。他認為,我們不能時時刻刻用“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來衡量作品中人物的真實性。一個人物要“寫得扎實”,生氣勃勃,有血有肉,而不是模式化、臉譜化,仿佛用來圖解某種身份的漫畫;其次是“寫得合理”,要有一貫的邏輯,不能隨心所欲,任意制造意外和陡轉(zhuǎn)。他認為,在讀文學經(jīng)典《安娜·卡列尼娜》時,不能僅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裁判或者諒解,而應了解安娜的整個情感過程,以及其身處的社會背景。如果僅憑表面化的形象特征品評人物,或者孤立地裁判某一行為,是很難真正讀入文本的。
杜甫有詩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文學批評,同樣是對經(jīng)典閱讀的一種致敬。“有洞察力的文學教授,應對文學有基本的洞見,一種天然的理解力。”學者、翻譯家金雯認為,《文學批評入門》通過作家筆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去琢磨隱晦的內(nèi)心活動,用自己的方式作出深層闡釋,使讀者恍然大悟,這恰是“文學批評家最大的責任”——既延續(xù)作家的闡釋游戲,用自己的方式闡釋出文本中埋伏的種種細節(jié),并由此指出各種可能性;又永遠為讀者留有一扇窗戶,讓自己的理解有被其他理解松動的可能。“這也是為什么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永遠不會枯竭,即使過了幾百年也不會,仍保有開闊豐富的解讀空間。”
她觀察到一個現(xiàn)象,在邊界越來越模糊、不斷流動和擴大的社會交往中,人群增多,而人與人普遍的連接變得困難。正因如此,文學的 “潤滑”與 “共情”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家小白認為,文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寫作者的一種 “篩選機制”,“作品永遠在追求讓更多人懂,只是現(xiàn)代文學有時使用種種修辭和敘事技巧來設置閱讀門檻,它讓一部分人率先進入,然后逐漸產(chǎn)生更大范圍的影響力,形成某種語境,最后讓更多人慢慢懂得。”
在評論家黃平看來,我們需要找到和他人對話的方式,而文學在嘗試解決與外界溝通的障礙,“語言像一個托盤一樣把經(jīng)驗放在其中托給另一個人”,人們期待在文學閱讀中誕生更多“獨一無二的相遇”。
 ?。▉碓矗何膮R報;記者 許旸 實習生 江玉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