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些網(wǎng)友則開始討論“府”的問題。
清代王公府第的建造有其定制?!洞笄鍟涫吕?middot;工部·第宅》中就明確規(guī)定各等級府宅的規(guī)制,包括什么等級府第基高多少、用什么樣的瓦等,均有詳細規(guī)定。
當時人們經(jīng)過王公貴族的府門前,有嚴格的禮儀,比主人級別低的必須下馬行禮?!洞笄鍟涫?middot;禮部·相見禮》中就明確,如路過親王府、郡王府門時,郡王和隨從人員可以直接打馬經(jīng)過,但貝勒就需要“鞠躬趨馬過”,他的隨從人員則必須下馬。
其中,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等宗室的住所,稱為府;此范圍之外,即使有封爵,其住所最多也只能稱“第”或“宅第”。
而鰲拜雖然在康熙年間位高權(quán)重,但并非清朝皇室。
因此,鰲拜的家稱“府”是不夠格的。但如果嚴格按照“府”“第”的標準來稱呼,鰲拜的家是叫“鰲第”嗎?
感覺也不太對。

《鹿鼎記》中的“鰲府”。視頻截圖
這其實和古今對于住宅門外掛匾的理解不同有關(guān)。
有從事清史研究的學(xué)者告訴記者,古時住宅門外掛匾一般表示該戶人家出了值得夸耀的人物或事件,如“尚書第”“御史第”表示該戶出過相應(yīng)的官員,“狀元第”“進士第”則展示了該戶的科舉成就。
因此,這些匾額并非今人理解的具有“路標”意義的標識,更多的是一種身份、榮譽的象征。
至于鰲拜的家應(yīng)該叫什么,則與他的爵位有關(guān)。
史載,雍正年間,皇帝為鰲拜恢復(fù)名譽:“復(fù)一等公爵”,此后又“加其封號為超武公”。
于是,我們在清代的《宸垣識略》中可以看到“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這樣的表述。這里所說的“一等超武公第”便是鰲拜的家。(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 記者 宋宇晟)
參考資料:
《大清會典事例》《養(yǎng)吉齋叢錄》《尋訪京城清王府》《清代滿人的姓與名》《輔政大臣遏必隆、鰲拜滿文奏疏研究》《清代北京宗室王公府第全面考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