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禮:紅男綠女,儀式繁多
經(jīng)過一番艱難曲折,新郎終于將新娘娶到家,典禮正式在夫家開始。新郎著緋紅色婚服,新娘則穿青綠色嫁衣,“紅男綠女”一詞由此而來。唐代婚禮是在黃昏舉行,“婚合以夜,思相親也”。“婚”字源于“昏”,取黃昏之意。
新娘到夫家后,走下婚車,腳不能沾地,否則會沖撞鬼神,需“轉(zhuǎn)席”,踩著預(yù)備的毛毯氈席入戶。因路長席短,要將后面踩過的氈席挪轉(zhuǎn)到前面,一直到舉行典禮的青廬即百子帳,故稱“轉(zhuǎn)席”。白居易詩“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即是指此。
新人走進(jìn)青廬,互相對拜,行拜堂之禮。據(jù)《東京夢華錄》,新人“對拜畢,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婦女以金錢彩果撒擲”,謂之“撒帳”。隨后,夫妻共吃一份肉,同飲合歡酒,是為“同牢合巹”,寓意夫婦一體、相親相愛。新人還要各剪下一縷頭發(fā),綰結(jié)一起即“合髻”,以示同心偕老。前文提到過的女詩人晁采曾有詩云,“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fā)。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jié)”。
同牢合巹合髻之后,新娘開始“去花”即卸妝,去掉花釵,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新郎又要吟詩,才能讓新娘挪開扇子,是為“卻扇”。李商隱有《代董秀才卻扇》,“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陸暢還替駙馬作卻扇詩,“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fēng)。姮峨須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敦煌寫本中也有卻扇詩,“青春今夜正芳新,紅葉開時一朵花。分明寶樹從人看,何勞玉扇更來遮”,讀來通俗明快。
吟完“卻扇詩”,新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開始把目標(biāo)對準(zhǔn)新娘,是為“觀花燭”即鬧洞房。直到紅燭過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寢。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還得早起,給公婆請安,第三日,新娘要親手為公婆做頓飯菜。王建《新嫁娘詞》云,“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一碗煙火,熱氣騰騰的婚姻生活就此開啟。
(來源:中國青年報;吳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