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馬識途《夜譚十記》續(xù)篇《夜譚續(xù)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夜譚十記》的續(xù)作,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話講四川故事。內(nèi)容為四川十來個科員公余之暇,相聚蝸居,飲茶閑談,擺龍門陣,以消永夜。
因為其中的《盜官記》被姜文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1983年出版的《夜譚十記》近年重新走進讀者的視野。而《夜譚續(xù)記》出版的幕后,是一個時間跨度近40年有情有義的故事。為兌現(xiàn)當年一個約定,106歲高齡的馬識途在書房“未悔齋”筆耕不輟。
40年前的約定
由于編輯生病擱筆
馬識途的人生故事波瀾壯闊,1915年出生的馬識途,身兼革命家與文學家雙重身份。解放前,他長期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從事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滿懷激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中,前后出版了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雷神傳奇》等,短篇小說《找紅軍》《接關(guān)系》《最有辦法的人》等若干,長篇紀實文學《滄桑十年》等。
1982年,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的韋君宜向馬識途邀約創(chuàng)作,用文字記錄其“親歷或見聞過許多奇人異事”,最后促成了《夜譚十記》的出版。1983年初版印了二十萬冊,在當時是一個轟動的數(shù)字。
《夜譚十記》出版后,韋君宜曾到成都拜訪馬識途,建議他寫個續(xù)篇。事實上,韋君宜與馬識途的關(guān)系非同于普通的約稿寫稿,他們的情義歷經(jīng)了大時代的考驗。馬識途回憶,當時韋君宜和他說,“《夜譚十記》出版后反映很好,不如把你腦子里還存有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拿出來,就用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那樣的格式,搞一個‘夜譚文學系列’。”馬識途當即答應了,甚至連大計劃都寫好了。“不久,我就動筆寫故事提綱了。但是不幸的是,韋君宜突然中風,沒有人再繼續(xù)督促我,加之我確實公務繁忙,就放下了這個寫作計劃。”馬識途寫道。
這一放,就是近40年。接續(xù)這項工作的,變成了上世紀90年代來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劉稚。
年逾九十再續(xù)寫
《讓子彈飛》令“頭腦發(fā)熱”
劉稚和馬識途的作品可以說頗有淵源:一入社,老編輯同事將《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的編輯任務交給她。機緣至此,劉稚與馬識途的來往也就多了。“有一年,馬識途來北京辦事,當時韋君宜已經(jīng)病重。他和社里說,想去探望她。是我陪同馬老一起去的。”這是劉稚與馬識途的第一次見面,她感覺,眼前的馬識途有不凡的氣質(zhì):“當時馬老大概70多歲,但看上去,他比實際年齡要年輕20歲。”此后,馬識途給劉稚寫過信。每次收到馬老的手札,劉稚都很開心。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為《夜譚十記》續(xù)篇的工作一直沒有開始。“負擔繁重行政工作的馬老,確實沒有足夠精力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但他并未忘記自己的諾言與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欲求,哪怕是癌癥的干擾,也并沒有貽誤他的創(chuàng)作。”劉稚說。
《夜譚十記》再次回到讀者的視線,是因為導演姜文把《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改編成《讓子彈飛》。“我頭腦又開始發(fā)熱,想把原來和韋君宜一起計劃好的《夜譚續(xù)記》重新完成,也算是紀念韋君宜。”馬識途寫道。準備開始動筆的時候,馬識途已經(jīng)年逾九十,整個過程動筆又停筆,戰(zhàn)線就拉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