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跟著媽媽學非遺:
以母女或女性傳承為主的非遺項目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受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力水平等因素影響,社會分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呈現(xiàn)出男耕女織的總體形態(tài)。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 女性往往在一些家庭生活、家庭勞作中承擔重要作用,并在這一過程中展現(xiàn)出其不同于男性的精神認知、審美趣味和動手能力。久而久之,在母女或女性間傳承某些特定的文化或技藝成為一種傳統(tǒng),也成為女性群體的集體記憶。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與民歌、舞蹈、紡染、織錦、刺繡、剪紙、面塑、編織、婚嫁等有關的項目,大多有女性參與或主要由女性實踐,其傳承既有家族中的母女或女輩間相傳,也有同鄉(xiāng)、同業(yè)中的女性間傳承。

圖4 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覃奶號(中)教孩子們唱侗族大歌(攝影:陸波岸)

圖5 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官美(右五)教孩子們唱侗族大歌(攝影:楊文斌)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一種極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絕大多數(shù)無需樂器伴奏,歌聲美妙,極富聽覺沖擊力。作為侗族的特色文化,很多侗族的孩童自小即浸潤在侗族大歌的旋律與氛圍中,不少人跟隨母親或家中的長輩學習演唱。 他們不僅通過歌聲表達了自身情感,也通過向媽媽們的學習,維系和鞏固了家庭、族群之間的情感紐帶。

圖6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容亞美(左二)開展傳承教學活動(攝影:陳光海)
與之類似的還包括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苗族蠟染技藝等眾多紡織、刺繡類非遺項目。這些以女性為實踐主體和傳承對象的項目,將女性細膩、柔美的特點在 一針一線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通過血緣、業(yè)緣關系,在不同代際女性手中不斷傳承發(fā)展。
三、慈母手中線:
作品制品蘊含對后代情感寄托的非遺項目
中國母親習慣把自己用雙手制作、帶有溫度的傳統(tǒng)技藝制品贈予晚輩,它們傳遞的不僅是慈愛,更是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寄托。

圖7 土家族織錦技藝制成的窩窩被(攝影:金萱)

圖8 湘西土家族外婆送給外孫的搖窩,上面蓋有土家族織錦(攝影:金萱)
土家族織錦技藝中多使用綿線,俗稱“打花”,主要有打花鋪蓋(土家語西蘭卡普)和花帶兩大品種,其中西蘭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這些打花鋪蓋除了藝術欣賞價值,更多的是日常使用,也常被女性長輩贈予女兒或新生兒。

圖9 陜西澄城地區(qū)的面塑作品“魚兒變娃”。這是女兒的孩子滿月時,娘家送給女兒的禮饃。魚兒變娃饃常做一對,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人們通過多產(chǎn)多子的魚形,表現(xiàn)對女性、對母性、對生殖繁衍的獨特尊崇與深情祝福(攝影:王煒民,來源:曾文琦:《圖說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面花面塑》)

面花俗名“花饃”“窩窩花”“糕花”,也稱“面塑”,是流行于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等北方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食用塑作藝術,同時也是一種與民眾生活十分貼近的節(jié)俗藝術。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依照當?shù)氐牧曀缀蛻T例制作面花。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樣、姿態(tài)各異,常帶有吉祥美好寓意,兼具供奉、觀賞和食用等多種功能,也可以用作饋贈親友的禮品,成為民間社會交往的重要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