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精神的偉大
人們之所以這樣懷念屈原,用一個節(jié)日長久地紀念他,自然是因為他的偉大。屈原的偉大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對楚國故土和人民的熱愛,一個是他堅守理想獨立不遷的高尚節(jié)操,兩者互為表里,相映生輝。在中國古代,沒有一個詩人像他這樣在兩方面都值得永遠的尊敬。
屈原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是楚國先王的后裔,有高貴的血統(tǒng),這使他和楚國故土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熱愛楚國乃是他天生的遺傳基因。正因為如此,屈原的這種愛也就特別深切,超越于一般人之上。他希望在楚國能實現(xiàn)他的“美政”理想,讓楚國一天天強大,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屈原卻生活在一個君王昏庸、佞臣得勢的時代,這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必須要承擔起改造社會的責任?!峨x騷》開篇就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朱熹深得《離騷》之意,注曰:“賦而比也。三十曰壯。棄,去也。草荒曰穢,以比惡行。騏驥,駿馬,以比賢智。言君何不及此年德壯盛之時,棄去惡行,改此惑誤之度,而乘駿馬以來隨我,則我當為君前導,以入圣王之道也。”由此看來,詩人屈原從政之始,就希望楚王能夠棄穢除惡,重用賢才。屈原為國家處于這種危險境地而擔心,他不顧個人安危奔走在楚王前后,希望楚王能步履堯舜:“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于前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遺憾的是楚王不能體察他的忠心,屈原為此而痛苦、彷徨,但并沒有放棄,因為他所做的這一切并不是為了楚王,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楚國人民的幸福,是為了楚國的強大。他為此而上天入地的求索,陳詞重華,叩問歷史。他堅信自己的正確,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最終沉江于汨羅,不僅僅是因為楚都的淪陷,還因為理想的破滅。其實他的死志早已確定,在《離騷》的結尾,他已經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于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是為了偉大的“美政”理想而獻身的。所以說,他愛國的精神核心是“美政”理想,這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屈原的偉大還在于他有高潔的人格。他早年所作的《橘頌》就是他人格的寫照。“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可見,少年時他便有不凡的志向,有“獨立不遷”的品格。在楚國君昏臣佞,在“眾女嫉余之蛾眉,謠諑謂余以善淫”,在“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他能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女媭苦口婆心地勸他,說現(xiàn)在是“薋菉葹以盈室”“世并舉而好朋”的時代,質問他“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要他與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屈原認準了自己的理想,決不改變初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冻o·漁父》一篇,就是對屈原這種高潔的個體人格的真實記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由此可見,屈原之死,并不僅僅是為國殉情,更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他是寧死也不肯玷污自己的清白之身,寧死也要保持自己高傲氣節(jié)的人。
屈原之后,中國還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憂國憂民精神和獨立品格的大詩人,如寧可辭官歸隱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視為人生理想的杜甫,臨死也不忘恢復中原的陸游,等等。但是,為了追求“美政”理想而矢志不渝,寧死也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將這二者統(tǒng)一在一起,并且最終殉身而死的大詩人,只有屈原,他從兩個方面都為后人做出了光輝榜樣。中國歷史上有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但是人民自發(fā)地用一個節(jié)日來紀念的,只有屈原,這就是屈原的偉大。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