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有趣的話題是,天皇神圣的地位是如何確定的,天皇家真的是萬世一系嗎?戰(zhàn)前天皇是神圣天尊,不容研究與討論,戰(zhàn)后情況完全變了。李寅生認為,從第十代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方能確認其存在,此前都是神話,日本稱神代的歷史。
從十五代應(yīng)神天皇開始,可信度才有所增加。第一代是神武天皇,據(jù)說平定了以奈良為中心的大和國,《日本書紀》稱他為神,日本盤余彥在位76年,活到127歲。他以后各代,也都超級長壽,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懷疑。近人或懷疑他是朝鮮人,或懷疑他就是秦時東渡求仙藥的徐褔,都無法確認。既然是神代,何必較真呢?
天皇的早期傳承,充滿暴力與虐殺。最暴虐的是少年即位的第二十五代武烈天皇(498-507在位),他本人是十五代仁德天皇子孫互相殘殺后的唯一孑遺,他的暴虐更使此一系天皇血脈中絕。他死后,權(quán)臣只能從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息胤中尋找繼位者。武烈因此有日本桀紂的惡名。
日本歷史上曾有八位女皇。但與英國不同,從未出現(xiàn)因為女皇在位而導致皇位落到外孫家的情況。比如孝謙天皇,她是圣武天皇的唯一女兒,20歲立為皇太子,32歲繼承皇位,九年后以要照顧母親的名義退位,旁系大炊王繼位為淳仁天皇。五年后,她廢除淳仁天皇,復辟改稱稱德天皇。稱德未婚無子,去世后群臣擁立62歲的白壁王繼位,是為光仁天皇。奈良時期天皇家的持續(xù)惡斗,從天武一系重新回到天智一系,完成大回環(huán)。
日本天皇家的另一次危機,發(fā)生在1336-1392年間,史稱南北朝,各自擁立天皇。緣起因鐮倉幕府覆亡,后醍醐天皇倡王政復古,史稱建武新政,引起權(quán)臣足利尊的不滿,迫使后醍醐退位,另立他系天皇。后醍醐不甘失敗,挾持象征天皇權(quán)位的三大神器,逃往吉野(在今奈良),建立南朝。南北之爭綿歷近60年,方將神器歸還北朝。南北誰為正統(tǒng),向有爭論,到明治天皇方作結(jié)論,以南朝為正統(tǒng),北朝承認名號和世次。
從平安時代以后,天皇逐漸淪為國家象征,實權(quán)更多地掌握在權(quán)臣、幕府手中。幕府更迭,因而有鐮倉、室町、江戶等時代的不同,天皇這一家長期處于尊貴的旁落者的位置。明末,大量中國遺民逃亡日本,學申包胥求兵海外的目的沒有實現(xiàn),將程朱理學尊王復古的學說帶到日本,成為日本近代大政歸還的理論基礎(chǔ)。從明治到前期的昭和天皇,是政事的實際掌控者。戰(zhàn)后美國為日本確認新憲法,天皇回到人間,重新成為國家的象征而不掌實權(quán)。
李寅生教授此著內(nèi)容極其豐富,是了解日本天皇制變遷和年號故事的便捷讀物。我相信他曾參考數(shù)量巨大的日本學者之研究,是我的推測。日本學者治學向以認真而崇尚理性、方法科學著稱。中國二十四史研究最徹底的一篇,肯定是日人研讀之《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三千字傳文,研究專著即不下百種。對本國史,他們用力更勤,這是我們可以想見的。(陳尚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