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猛
長安往西,“沙漠絲路”,一隊隊駱駝跋涉在滾滾黃沙之中,行旅人為我們在通往西域的交通的咽喉鎖鑰留下了許多珍本遺書。長安往東,“海上絲路”,一艘艘舳艫顛簸在滔滔波濤之上,航行者為我們在大洋彼岸的東瀛島國留下了不少佚存漢籍。今日,我們把西傳途中的敦煌遺書跟東傳日本的漢籍西東貫通,一幅地球格局的傳播中華文明的歷史圖畫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兩條傳播中華文明的“絲路”
先看幾個有趣的例子。
《王勃集》,敦煌文獻(xiàn)S.0555有佚詩,日本今存有初唐鈔本。
隋代小學(xué)家智騫《楚辭音義》,敦煌文獻(xiàn)P.2494,隋代寫本。存八十四行,凡釋《離騷》經(jīng)文一百八十八、注文九十六、二百八十三字,是研究《楚辭》以及王逸注的珍貴文獻(xiàn)。此書被《文選音決》所引,四條(《吳都賦》一條,《離騷》兩條,《招隱士》一條),見日本古鈔本《文選集注》殘帙。
馬仁壽《開蒙要訓(xùn)》,一部蒙學(xué)讀物,在敦煌文獻(xiàn)中,其件數(shù)僅次于《千字文》,敦煌 本 《雜 抄》?。≒.2721a):“《開蒙要訓(xùn)》,馬仁壽撰之。”成書于日本宇多天皇寬平三年(891)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也著錄了此書。
《正名要錄》,一部規(guī)范文字書寫、使用的“字樣書”著作。今存敦煌文獻(xiàn)S.0388殘卷,同時見于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而且被跟他的同代人日本僧昌住所撰、成書于昌泰年間(898-901)的《新撰字鏡》所引用。
此外,還有 《王梵志詩》《老子化胡經(jīng)》 《兔園策府》《文館詞林》《琱玉集》《游仙窟》等,也同存于敦煌文獻(xiàn)和東傳日本的漢籍。
日本著名漢學(xué)家川口久雄在提到這個現(xiàn)象時說:“且不論,這些書,當(dāng)時的日本人讀到什么程度,但它們同見于唐末鳴沙石室的遺書和王朝秘府藏書,這點令人尋味。”
確實,我們不妨“尋味”一下:以長安為中心,大致分別距離敦煌、奈良(京都)兩地兩千公里。同一部書出現(xiàn)在相距四千多公里的敦煌和奈良(京都),這生動地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強(qiáng)大的魅力與影響力。
再進(jìn)一步“尋味”一下:長安往西,“沙漠絲路”,一隊隊駱駝跋涉在滾滾黃沙之中,行旅人為我們在通往西域的交通的咽喉鎖鑰留下了許多珍本遺書。長安往東,“海上絲路”,一艘艘舳艫顛簸在滔滔波濤之上,航行者為我們在大洋彼岸的東瀛島國留下了不少佚存漢籍。今日,我們把西傳途中的敦煌遺書跟東傳日本的漢籍西東貫通,一幅地球格局的傳播中華文明的歷史圖畫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生動而壯觀,令人感動不已!
這里我想說的是,今天我們所講的 “絲路”,無論是“沙漠絲路”也好,還是“海上絲路”也好,應(yīng)該既是沿線各國經(jīng)貿(mào)往來的通道,也是文化往來的通道,是傳播先進(jìn)的中華文明的通道。
1877年德國地理學(xué)家費迪南·馮·李?;舴宜鶆?chuàng)建的,形象、貼切得無以替代的“絲綢之路”這個詞語,本來的意思確實指兩漢時中國與中亞、印度之間沿線各國經(jīng)貿(mào)往來的重要通道。其“絲綢“借指中華物質(zhì)文明,但是沿用至今似乎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物質(zhì),而是涵蓋了中華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
有的學(xué)者提出了“書籍之路”的概念,撰文說明“絲綢之路”與“書籍之路”的區(qū)別,把“絲綢之路”的“絲綢”直解為“絲綢”,用“書籍之路”代替了“海上絲路”,頗有創(chuàng)意,然而,“海上絲路”應(yīng)該包括物質(zhì)、精神兩方面,似乎還是用“絲路”為好。
經(jīng)由“海上絲路”流傳到日本的,除書籍、書跡之外,還有禮器、樂器、武器、食器、文房具、游戲具、測繪器具、飾物、織物、藥物等,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傳播。例如,吉備真?zhèn)湓旎署B(yǎng)老元年(717)第一次入唐,留唐十七年,歸國后獻(xiàn)書朝廷,事見《續(xù)日本紀(jì)》卷一二天平七年(735)四月廿六日辛亥:“入唐留學(xué)生從八位下下道朝臣真?zhèn)浍I(xiàn)《唐禮》一百卅卷、《太衍歷經(jīng)》一卷、《太衍歷立成》十二卷、測影鐵尺一枚、銅律管一部、鐵如方響寫律管聲十二條、《樂書要錄》十卷、弦纏漆角弓一張、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露面漆四節(jié)角弓一張、射甲箭廿只、平射箭十只。”
日本人經(jīng)常自稱歷史上的日本是“海上絲路的終點”,他們甚至稱收藏有大量來自中國的國家級珍寶(當(dāng)然有大量佛教經(jīng)典和漢籍)的正倉院為“海上絲路博物館”。這些說法,都體現(xiàn)了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親近與認(rèn)同,絕不局限于物質(zhì),這也是提議不要以“書籍之路”代替“海上絲路”的原因之一。
當(dāng)然,談到 “海上絲路”精神文明的成果,最值得一提的無疑就是漢籍東傳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