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西方走,只會成末流”
1979年,袁運生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所作的壁畫《潑水節(jié)——生命的贊歌》,因畫作上三個沐浴的傣族裸女引起了巨大爭議,但畫作經(jīng)鄧小平首肯展出。當年10月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也給予機場壁畫很高的評價,將它與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并稱為新中國成立后最重要的美術創(chuàng)作成果。
談及為何要創(chuàng)作此畫時,老先生斬釘截鐵地說:“正因為當時剛改革開放,所以我在畫的時候進行了這次嘗試,如果通過了,那么將是一個思想上的巨大飛躍,所以無論如何我都要畫這樣一幅畫。”
時隔40年,袁運生在藝術上的大膽嘗試一直延續(xù)至今天。中國美術高校長期以西方石膏像作為學生的臨摹范本。近年來,袁運生堅持呼吁要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來重構美術教育體系,這對中國美術高校無疑是一次巨大沖擊,也再次引起爭議。但他態(tài)度堅決,“我是不贊成中國完全按照西方的藝術形式繼續(xù)走。100年前,中國沒有自己的美術教育體系,按照西方走也合理,但現(xiàn)在,我們的思路應該隨著時代改變。如果我們的美術教育不走中國之路,將來我們的學生只能成為西方的末流。”
實際上,早在大學時代,袁運生就在思考這些問題:為什么中國的教材用的都是西方的藝術作品?中國歷史這么悠久,為什么沒有把中國文化元素吸納到美術教材中?
師從油畫大師董希文后,董先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視,深深影響了袁運生,使得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愈發(fā)意識到在美術教育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他說:“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值得去做,而且一定可以做好!”
1982年至1996年,袁運生一直在美國發(fā)展。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美術發(fā)展過于浮躁,究其根本,在于其歷史太過短暫,缺少文明的歷練。這14年的國外經(jīng)歷也讓他對文化自覺與自信有了非常清晰的感受。他愈加覺得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彌足珍貴,需要發(fā)揚光大。1996年,袁運生回國繼續(xù)從教,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畫室主任。此時他主要關注的不再是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美術教育中傳承并發(fā)展下去。
“像那些彩陶,中國四五千年前就有了這些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無論是器形還是上面的圖像,絕非簡單統(tǒng)一的,因形的變化,各自有相適應的圖式;變化無窮而又簡約大氣。你能感受到那時工匠們的智慧。絕非西方可以比擬。但現(xiàn)在的學生很少能深刻感受到這些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表達,逐漸喪失本民族的審美與價值觀,美術教育體系的重構迫在眉睫。”袁老指著他畫室里收藏的彩陶罐,語重心長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