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我左手晃著搖籃右手執(zhí)筆書寫
觀眾8:非常感謝,那其實我想問的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特別浪漫,但是可能很多讀者包括電視機前的讀者可能會比較感興趣,就是說作為一個就是對木心老師之前不是特別了解,但是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后希望去了解他,以及他的作品的人來說,就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木心,包括他的作品就是文字啊或者圖畫,那我想問一下在場的幾位老師,包括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就是在你們的心目中是哪一個作品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就是哪一個最能夠代表他,就是您心中的他,以及您最想給這些想了解他的這些讀者的,謝謝。
主持人:好,也謝謝您,您提了一個非常好的收尾問題。
牛龍菲:我最感興趣木心的一句話就是“別人煽情我煽智”。剛才我注意到李靜老師有一句話“木心有一種哲性的驚訝”。不僅僅是“驚訝”,我覺得他有一種哲性的深邃。但是要理解木心的深邃,需要你本身就比較深邃,否則你不可能理解木心。木心有句話:“大哲無侶”,字面上講,偉大的哲學家沒有朋友、行侶,這句話很一般。他還有一句話“始作俑者,樂其無后。”太狠了!“始作俑者”不是說是有沒有朋友、行侶的問題,而是“樂其無后”。但是他還有一句話是“徯我后兮,后來其蘇”。完全是矛盾的。后人來了,文明會蘇生。我為什么一直堅信文脈不會中斷呢?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象,文象是可以貯存在體外的,人死之后,這種貯存在體外的世界還在,只要有一個天才出現(xiàn),就會內(nèi)化它。木心一方面說“樂其無后”,很傲慢的說你們不配跟著我。但是同樣又希望“徯我后兮,后來其蘇”,后來一定會有文藝復興,文明一定會再度蘇生。這個層面的木心,目前說的很少,這是我最擔心的。
李靜:要推薦木心的作品實在是太痛苦了,因為他的好作品多數(shù)是勢均力敵的。如果說一定要選一篇的話,其實我倒喜歡一首詩叫《夏夜的婚禮》,這首詩可能代表他思維的方式和表現(xiàn)的方式,那種骨子里的象征主義。如果說一篇散文的話,我覺得的確《哥倫比亞的倒影》是一篇特別偉大的散文。雖然那篇文章看起來非常長,近萬字一逗到底,但是他幾乎把自己所有關于人類生命力和文明命運的憂思都放在里面,他自己形容說他是“把思想情感化,把情感思想化”。如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來說,就是“我能感覺到思想”,木心也有這樣的本領。對于思想哲性,他是用直覺、心靈和情感的方式來體會,并且傳達的。這是他最為了不起的一點——化重為輕,化大為小,明明在力拔山兮,卻像脈脈地唱情歌。他是這樣的一個人。
所以,有的人說他是一個小的美文作家,我堅決的不同意。他們只看到了木心輕的一面,卻不知道他的輕背后隱喻的那個重的無限之物是什么。那是需要每個人用自己生命的體驗來感知的,是要每個人的悟性的。所以我覺得《哥倫比亞的倒影》是偉大的作品。
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明天不散步了》也運用同樣的手法來寫,是另外一種了不起,藝術手法非常嫻熟和自覺,是用一種木心化的意識流來寫的。另外,《溫莎墓園日記》這篇小說也非常經(jīng)典。
我覺得木心的作品,是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微妙遙深的主題,是非常個人化和精神化的。他在大和小,輕和重,知性和感性之間的平衡,顯示出一種不留痕跡的“化骨綿掌”般的內(nèi)力。這一點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素履之往》是用《易經(jīng)》里的爻辭來做的書名和內(nèi)標題。他說他一般不建議人用典,但該用的時候就要用。用典就像往墻上扔一個彈球,是為了將意蘊從過去彈到將來,彈得更遠。如果有人說“那我也能彈”,他說:那你彈彈看。真的,你們彈彈看啊。
陳丹青:我不推薦木心的書。我談過魯迅,也從來不推薦人家讀魯迅。我不向人推薦書。你喜歡,你會看的,不喜歡,我推薦也沒用。但我還要再感謝杜鑫茂、楊文龍還有你們這個團隊,在12月21號拿出了這個紀錄片。我既意外又高興,我忙不過來,每年嘩一下子木心的忌日又到了,不知道怎么紀念他。所以片子一出來,朋友很早就手機傳給我,我看了,非常開心,也非常感動,謝謝!
杜鑫茂:謝謝這位女士,讓我終于有機會開口了。今天我請三位老師過來的目的就是讓我自己閉嘴的,顯然成功了。今天是元月9號,在22年前的今天,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木心先生的《世界文學史》課在丹青老師紐約的家里結束最后一課。我下午又重新翻了一下文學回憶錄,發(fā)覺剛好是22年前的這一天。
2006年,木心剛好回到中國的時候,有一本叫《名仕》的雜志采訪了木心。當時問木心先生說:你作為一個寫作年齡超過60年的作家,而你作品現(xiàn)在是第一次呈現(xiàn)在國人的面前,你覺得這樣一種出場是算是“遲到”嗎?木心先生回答說:你設想一下在80年代90年代能有像今天在座的各位,這樣可愛的讀者嗎?他說不會有。其實我作品正在寫的時候,同時我的讀者就剛好出生,我的作品跟我的讀者是共同成長的,等同于說我的左手在晃著搖籃,右手在執(zhí)筆書寫。所以等到現(xiàn)在,80后90后發(fā)現(xiàn)了與他們同年齡的作品。
所以剛剛這個女生說看了這個片子之后更想了解木心,我很感動。我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去多讀一些木心的作品。說到推薦的話,其實我不是什么權威,但是我還是想要推薦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因為這本書確實是在最初閱讀的時候打動我的。謝謝!
主持人:好,謝謝四位的推薦。與先生們相伴的時光就是過的這么快,我們給最后一個提問機會。
觀眾9:因為我?guī)е蝿諄恚晕冶仨氈v出來。我所理解的木心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了歷史,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學?,F(xiàn)在的這個社會,知識分子和文化從業(yè)者過于精英化了,他們所理解和認識的文學也好,歷史也好都是不完整的。我來自所謂的四線城市——洛陽,昨天夜里趕過來的。在我們那樣一個城市,文化十分貧瘠,甚至連一個象樣的書店都沒有,更談不上能參加這樣的講座論壇,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一群人在做著這件事情,我手里拿的這本刊物,我們已經(jīng)做了四集了。因為昨天來的太匆忙,我只拿了一本。希望能和陳老師分享,希望您能收下。
陳丹青:好,謝謝,謝謝。

《歸來的局外人》主創(chuàng)、活動嘉賓及“創(chuàng)·紀錄”負責人合影(攝影/梁宗龍)
主持人:好,我們大家再次給這位讀者一點掌聲好吧。因為他是從洛陽趕過來的。今天我們大家坐在一起觀賞了一部紀錄片,片名叫做《歸來的局外人》,片子的主角是木心先生。木心先生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了,他實際上已經(jīng)走遠了,他是不可能再歸來了。但是只要我們還愛著木心先生,我們能夠繼續(xù)閱讀他,繼續(xù)品味他的畫作,那木心先生在我們心里是可以歸來的。
木心先生一輩子其實是一個“局外”的狀態(tài),但只要他的讀者以及未來的讀者們始終保持著對他的喜愛,這種“局外”抑或是“局內(nèi)”的狀態(tài)也就無所謂了。最后我還要向大家推薦,希望大家以后繼續(xù)多多關注鳳凰視頻“創(chuàng)紀錄”運動以及鳳凰網(wǎng)文化頻道。我們都會在挖空自己的心思,盡力為大家推出一些更好的紀錄片,更好的文化策劃。感謝今天所有到場的所有讀者,回去的路上大家小心,希望大家今晚的夢里木心先生都會出現(xiàn)。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