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地方政權(quán)延續(xù)
明清易代之際,鄭氏在東南一隅堅持抗清,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之際的一種“內(nèi)斗”,理應(yīng)屬于“中國內(nèi)政”范疇。鄭成功及其后繼者雖然擁有較大權(quán)力,但始終奉明正朔。
鄭成功治理臺灣時,甚至從未使用永歷帝冊封的“延平王”稱號,只用“招討大將軍”名義發(fā)號施令。在鄭成功死后,其子鄭經(jīng)、其孫鄭克塽相繼管理臺灣,二者都是使用“招討大將軍世子”之名義。在《閩海紀略》《海上見聞錄》和《閩海紀要》(又稱《海紀輯要》)、《先王實錄》(亦稱《從征實錄》)、《臺灣外記》(或稱《臺灣外志》)等眾多保存鄭氏史料的文獻中,提到鄭氏和臺灣經(jīng)常使用的是“臺灣”“東都”“東都明京”“東寧”“承天府”等詞匯,但從未提到什么“東寧王朝”或“東寧王國”。
這些鐵一般的事實證明,明鄭集團在臺灣時期的性質(zhì)依舊只是南明的地方政權(quán)。對此,當時經(jīng)?;顒佑跂|亞海上的荷蘭人也知之甚詳。1662年8月,不甘心臺灣被鄭成功收復的荷蘭人組建了一支遠征艦隊,打著“支援大清國”的旗號來到閩江口,聲稱前來協(xié)助清朝“征剿鄭逆”。
警惕“去中國化”傾向
中華民族有希圣希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于歷史人物,特別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更該抱有陳寅恪先生所說的“同情之理解”,既不能以“后見之明”苛求古人,更不能罔顧歷史事實。
鄭成功收復臺灣,乃是維護國家領(lǐng)土的正義之舉。少數(shù)別有用心者歪曲歷史真相,故意宣揚不存在的“東寧王國”或“東寧王朝”等概念,甚至提出鄭成功“開創(chuàng)東寧王朝”的無稽之談。這些混淆視聽的提法一經(jīng)傳播,將會產(chǎn)生3個極其不好的影響:
其一,污蔑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出于“私心”;
其二,抹黑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形象;
其三,帶有把臺灣地區(qū)“去中國化”的錯誤傾向。
由于鄭成功去世后有“開臺圣王”的美稱,使得這些荒謬說法對非專業(yè)人士具有較大誤導性,因此更該引起必要警惕,免得無意中成為極個別居心叵測者傳播不當言論的擁躉。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