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帶“土層”打包的麻栗果。童笑雨 攝
他說,給文物澆水,是為了保持它們出土時的形態(tài)。“比如木器,若不放在水中,或者不小心讓它們長時間裸露在空氣中,木頭就會很快開裂、變形后壞掉。”
這些木頭,都是孫國平呵護的“寶貝”。他說,在普通人眼中,它們“一文不值”,但在考古專家眼中,這是解碼8000年前先民生活狀態(tài)的鑰匙。
事實上,在井頭山遺址考古工地,還有第三個“倉庫”。這個“倉庫”有些隨意,是搭在考古隊員房間門前的一塊塊木板。木板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破碎陶片。
假期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研究員黃渭金的工作,就是根據(jù)出土的地層,給陶片編號。這也屬于出土文物的歸類整理。記者見到黃渭金時,他面前已經(jīng)擺滿了一筐筐編好號的陶片。
這個工作很枯燥,有時候坐著就是一整天,也沒人能聊天,但黃渭金仍埋頭整理著。
他說,井頭山遺址出土陶片太多,若不做地層分類,會對后期研究造成影響。
“考古的前期發(fā)掘很苦,后期的文物整理也要耐得住寂寞。”有時實在坐不住了,他會和孫國平一起,為木板上的破陶片,找找“失散的兄弟姐妹”,看能不能拼成一件完整的陶器。
尋找的過程,仿佛是一場“連連看”。陶片的顏色、質(zhì)地、內(nèi)胎層的質(zhì)感等,都是分辨的指標。
“五一”假期和兩位考古前輩作伴的,還有“90后”吳恩東。
他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海洋考古專業(yè)學生,主要負責井頭山遺址出土貝類、魚類研究。“魚骨鑒定是最難的,你不知道手中的這一塊,是出自魚的哪一部分。尤其有些關(guān)鍵部位,要核對各種標本,慢慢找。”
在吳恩東的房間里,堆著一筐筐的貝殼和魚骨。他說,考古工作者和上班族不同,整理期間沒有具體的上下班時間,平時工作都靠自覺。有時因為一項研究,工作到半夜是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