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
吳哥古跡列入瀕危遺產名錄時,柬埔寨內戰(zhàn)還沒有結束。當時擔任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的貝肖克(Azedine Beschaoush)教授這樣描述1992年時吳哥古跡的場景:小吳哥寺神道兩旁的熱帶草木十分茂盛,盤根錯節(jié)的古樹從石頭間的縫隙長出;路要專門清理之后人才能通過,隨行還有持槍警衛(wèi)。古跡周邊的樹林里仍布滿地雷,時而有村民因踩到地雷造成傷亡的事件發(fā)生……這和今天游人如織的景象完全不同。保護與修復工作凝聚了世界各地專業(yè)工作者的辛勞和智慧。
吳哥坐落在廣闊的扇形平原上,由荔枝山順流而下的暹粒河沖積而成,地勢每延伸1000米就會有1米的落差。因此,在雨季儲存水資源用以旱季灌溉,成為吳哥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關鍵?,F存水利工程遺存包括公元9至12世紀修建的大型設施。西池 (West Baray)、北池(Jayatataka Baray)、皇家浴池(Srah Srang)等水利設施至今仍發(fā)揮著重要功用。吳哥時期圍繞大吳哥城開鑿了多條人工運河和引水渠,與暹粒河等多條自然河流以及洞里薩湖一起構成了吳哥平原水網體系,有效發(fā)揮了農業(yè)灌溉、水運交通和生活用水的作用。充足的陽光、雨季周期性的豐沛降雨以及一年四季持續(xù)的高溫給予了這片土地肥沃的生命力。吳哥考古公園里分布著許多村落,有些村民的祖先可追溯到吳哥時期,如今當地人主要從事水稻種植,仍然保持著與吳哥古跡密切的關系。
小吳哥寺的護城河寬約200米,在雨季達到最高水位。傍晚的小吳哥護城河是孩子們的樂園。他們將一根橡膠繩的兩端纏繞在河邊的樹枝上,熟練地在自制的秋千上翻轉蕩漾;待秋千達到最高點時,便會縱身一躍,濺起清涼的水花,小吳哥寺的倒影便在這層層漣漪中搖擺疊現。熱帶的陽光烤炙著地表上的一切,伴隨著雨季的暴雨沖刷,自然生命力在這片土地上反而顯得格外旺盛。柬埔寨少年皮膚黝黑,眼睛黑白分明,常常整天都在古跡附近的草地上踢足球。柬埔寨女孩們擁有東南亞女性均婷的身材,眼神宛如護城河的清波。女性形象也同樣活躍在吳哥古跡眾多寺廟的文化遺產遺存中,在小吳哥寺的外墻上雕刻有2000多位阿普薩拉仙女,淺浮雕砂石刻雕琢出她們婀娜的身姿。吳哥早期女性石刻的面容端莊,仍帶有印度風格的印跡,造型單一,強調神性而非人性。但小吳哥寺的仙女卻是地道的高棉女性面孔,服飾與發(fā)型豐富多變,巧笑倩兮,充滿了世俗化氣息。也許得益于自然慷慨的饋贈,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擁有較高的幸福感。“微笑”、“平和”也就成為吳哥藝術獨有的特質。
獨具高棉建筑藝術風格
茶膠寺建于公元10世紀末11世紀初,是蘇利耶跋摩五世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廟山建筑具有吳哥文明國寺一脈相承的建筑形制,其布局與營造是宗教信仰體系與王權政治的共同呈現:環(huán)繞在建筑周圍的環(huán)壕象征著宇宙之海,而高大的須彌臺則象征著濕婆神居住的須彌山;廟山建筑信仰的核心是“神王合一”,通過祭祀賦予高棉國王以王權,而國王則通過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廟山建筑以彰顯其王權的合法性與正統(tǒng)性。
欣賞吳哥古跡的文化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要去留意其獨具特色的高棉建筑藝術風格。寺廟建筑雖然由印度次大陸建筑風格演化而來,但并非單純地模仿與復制,而是結合高棉國王的統(tǒng)治需要與審美追求,將來自印度的“神王合一”信仰消化吸收,從而對東南亞藝術的演進有著深遠的影響。茶膠寺作為典型的廟山建筑,在高棉建筑形制演變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將茶膠寺與同時期的其他廟山建筑進行比較,就能看出茶膠寺處于吳哥建筑形制演變關鍵節(jié)點,它是第一個出現回廊的廟山建筑,也是第一個完全用砂巖修建五塔的寺廟。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建造茶膠寺時期高棉工匠最先進技術的應用和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創(chuàng)新。
仍有許多待解謎團
根據茶膠寺的銘文記載,它在建造過程中曾經遭受雷擊,雷擊被視為“不祥征兆”,統(tǒng)治者因此逐漸放棄了建造它的熱情。茶膠寺的主體部分已經全部建造完成,表面雕刻只進行了一半,保留了大量的建造痕跡,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
吳哥古跡遺留下來的寺廟都是石構建筑,采用疊澀技術將巨大的石塊逐層疊起,沒有黏合劑,自有一套建筑邏輯與營造規(guī)則。修復時拆卸石塊的過程,也是人們認識吳哥石構寺廟的營造智慧的過程。許多謎題浮現在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腦海中,五塔上的很多石塊體量巨大超過一噸重,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吳哥時代,這些石材是如何運輸到須彌臺上的,又是從哪里開采而來?大型工程背后必定有強大的國力做后盾,茶膠寺的營造涉及到建筑選址、設計、材料開采運輸、水池與環(huán)壕挖掘、砌筑、雕刻等一系列工序,又是在什么樣的組織下實施的?
茶膠寺整體占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主體面積約1.31萬平方米。體積龐大的茶膠寺廟山五塔坐落于彌臺之上,以砂巖和角礫巖石塊砌筑而成,未經雕刻呈現出古樸莊重的面貌。在修復過程中,對于中國工作隊而言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修復須彌臺上的廟山五塔。中央主塔高出地面43.3米,塔高21.43米,是茶膠寺供奉神祗的最高精神空間,如今供奉著佛教造像,仍然香火不斷,是附近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