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戎遷居伊川,其背后也有著復(fù)雜的歷史背景。公元前672年,晉惠公攻打驪戎,得到一位寵妃驪姬。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于是便陷害太子申生,說他意圖毒害晉獻公,申生無奈自殺。
因為害怕驪姬的算計,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紛紛逃往他國。后來晉獻公去世,夷吾借秦穆公的勢力登上國君之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曾向秦穆公許諾,一旦繼位,便將河西之地割給秦國,但他回國之后并未履行承諾。
幾年之后,晉國發(fā)生饑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派了大量船只送糧,史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也遇上災(zāi)荒,晉國非但沒有出手相救,反而趁機攻打秦國,一下子惹怒了秦穆公,秦國遂發(fā)兵伐晉。
公元前645年,秦晉爆發(fā)韓原之戰(zhàn),“秦莫不慍,晉莫不怠”,最后晉國慘敗,連晉惠公也被秦國俘虜。
秦穆公本來想殺了晉惠公,但秦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晉惠公的姐姐前來求情。幾個月后,晉惠公被放回國。秦晉雖然暫時和解,但卻是以晉國的退讓為條件的。除了“使太子圉質(zhì)于秦”、割地給秦國外,晉國還被迫與秦國一起東遷陸渾戎。

制圖:張艦元
公元前638年,陸渾戎遷居伊川。有學者認為,陸渾戎東遷,其直接受益方就是秦國,一是除去強鄰,二是可以開辟疆土,為東下中原鋪平道路。
然而,秦國可能也沒想到,隨著晉國強大,陸渾戎反而成為晉國爭霸過程中的一個助力,比如在著名的秦晉殽之戰(zhàn)中,陸渾戎就曾與晉國聯(lián)合作戰(zhàn),最終秦軍全軍覆沒。
不過,對于陸渾戎一族來說,背井離鄉(xiāng)、遷居伊川想必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作為晉國的附庸,他們只能在諸侯爭霸的夾縫中生存。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萌發(fā)北上之志,親帥大軍伐陸渾之戎,并到達洛陽。周定王派遣使者前往慰勞,楚莊王開口便問九鼎之大小,有取而代之的意思,這便是“問鼎中原”的典故。
隨著楚、晉之爭愈演愈烈,陸渾戎逐漸倒向楚國。公元前525年,晉國以陸渾戎“貳于楚”為由,剿滅陸渾戎。戰(zhàn)國時期,伊洛河流域的戎族也在列國爭霸過程中被逐一消滅。
雖然在伊川只生活了一百多年,但陸渾戎仍在當?shù)亓粝铝松钸h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洛陽仍有陸渾村、陸渾水庫、陸渾關(guān)、陸渾山等地名。而徐陽春秋墓地的發(fā)掘,也將讓我們離歷史更近一步。(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 袁秀月)
